问计先进县 解析城与乡
何以顺德
-
顺德城市俯瞰图。 戴嘉信 摄广东工业设计城。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潇 摄
编者按
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明确,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扩权强县,拓展优化县城发展空间,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做强县城产业支撑,切实增强县城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集聚能力。
如何做强产业支撑?制造业是重要抓手。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始终坚持制造业当家,孕育出了家用电器、机械装备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并在2021年成为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破万亿元的市辖区。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问计先进县 解析城与乡”调研采访组来到顺德,从对产业的坚守、对创新的态度、对机遇的把握等角度,探寻顺德制造的成功路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怡 蒋君芳 肖莹佩
样本观察
说起县域经济和中国制造,它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这里,就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作为佛山市五大行政辖区之一,顺德崛起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涌现出一批叱咤风云的产业巨子。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梯队,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中国制造的每一次跨越都闪耀着顺德企业的身影。全球第一台电子消毒碗柜、中国第一台双门双温电冰箱、中国第一台分体式空调器……无数“第一”诞生于此,美的、科龙、格兰仕、万和、大自然木地板等一大批企业熠熠生辉。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采访组来到顺德,探索顺德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的答案。
心无旁骛的企业家精神 把制造业当成安身立命之本
创立于1968年的美的集团,在顺德家电“草灌乔”企业生态体系中,扮演着“乔木”的角色。以美的洗碗机为例——全球每7台洗碗机就有1台是美的生产、中国每出口10台洗碗机就有9台来自美的。
不同于今日辉煌,美的洗碗机曾蛰伏10年之久。“美的1997年开始布局洗碗机业务,那时中国洗碗机市场渗透率几乎为零。”美的集团厨房和热水事业部硬物洗护产品总监仇灿华说,在后来的26年里,美的不断进行研发创新,将原本是“舶来品”的洗碗机本土化,逐渐贴近中国家庭的清洁习惯。
坚守赢得收获。作为国内最早进入洗碗机赛道的品牌,美的已成长为亚洲最大的洗碗机制造商,主导行业相关标准制定22项,全球专利布局超3000项。
“顺德制造业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特点,挣了钱继续投到制造业领域。”佛山市委党校老师肖静荣说,这种心无旁骛的企业家精神,是支撑顺德制造业多年来“雄霸一方”的重要力量。
企业家的坚持也与整个大环境有关。在顺德,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放弃制造业,就等于自废武功。在成为全国首个工业总产值破万亿元的市辖区之后,顺德又提出“打造最友好的制造业强区”目标,继续坚持制造业当家,始终把制造业当成安身立命之本。
何为“最友好”?让顺德的制造业企业逐步实现综合成本最低、生产效率最高、市场竞争力最强,归根到底就是打造最适合制造业发展的土壤、生态和环境。
耳熟能详的励志故事 靠创新实现从代工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在顺德,明星企业群星闪耀。以热水器起家的万和电气,耕耘热水器行业30年,始终靠着技术创新“打天下”。从1992年的国内第一台水控全自动燃气热水器,到2001年的国内第一台冷凝式燃气热水器,再到2023年的国内第一台一级节能燃气热水器……公司展示墙上,诸多第一,记录着企业对行业天花板的不断突破。
来自万和电气的李光斌向调研组讲述了一个“超前”的故事。
几年前,欧美对热水器氮氧化物排放要求变严,一下把当时国内绝大多数热水器品牌拒之门外。“但万和早在2006年就开始对低氮燃烧技术的研发,在国内率先推出搭载低氮燃烧技术的零冷水燃气热水器,这场‘危机’对我们而言,反而成为抢占市场的机遇。”
创新土壤并非与生俱来。“很多企业从代工起家,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家们形成共识,只有创品牌、提品质,积极拥抱创新,才有更宽道路。”肖静荣举例,曾被称为“小家电代工之王”的新宝电器,近年来积极转向自主研发和品牌发展,实现从代工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创新需要全社会的支持。2009年,全国首个“省区共建”的工业设计主题园区——广东工业设计城成立。“顺德希望通过工业设计,为整个家电制造业赋能。”广东工业设计城运营方总经理冯家宁说,10多年间,这里汇聚了8000多名设计师,孵化出50多个自主品牌,众多“爆款”产品从这里走向世界。
顺德区科学技术局相关人士介绍,顺德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其数量从2015年的232家增至2022年的3528家,7年时间增长了十几倍。2022年,顺德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3.8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3个百分点。
对机会的判断和把握 成就今天的资本与市场宠儿
采访中,冯家宁提到“刚好”这个词。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广东制造业面临考验。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顺德在考验中反思——工业产值接近4000亿元,却没有一个工业设计企业来引领产业发展。刚好,广东工业设计城在那一年筹备成立。
看似巧合,其实是对机会的判断和把握。
比如,广东东立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将产品类型从建材家电,转向电子光学等高附加值领域,迅速成长,年产值达4亿元。
又如,今年8月,30岁的万和电气发布未来战略,“双碳”背景下,以氢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品成为新引擎。“我们已经布局多年,技术产品都有了,在等市场。”李光斌说,万和掌舵人卢宇聪说过,对市场保持敏锐嗅觉是立根之本。
再如,广东天太机器人有限公司几名创始人,瞄准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创业时扎进工业机器人市场,依靠机器人核心部件上的关键技术,成为国内外资本追逐的宠儿。
敏锐,头部企业更是如此。美的、碧桂园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斥巨资跨界布局,让顺德机器人本体制造有了龙头引领,形成了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的机器人产业链。
“多年前的判断与把握,有了今天的收获。”顺德机器人协会秘书长陶渊明分享了一个好消息,不久前顺德机器人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不画饼也不吃饼”的做派 低调务实体现在方方面面
调研中,多位被访者说,顺德老板低调,衣食住行不太讲究。广东捷瞬机器人有限公司负责人谢传和,就是这样一位“低调”的老板。他的办公室没有奢华的装潢,角落里的健身器材,孩子平日的玩具车,卫生间的洗漱用品,都让这里充满生活气息。“除了周末我基本都待在公司,有时候忙不过来也会把孩子接过来玩。”从精密模具到工业机器人,他带领公司成为行业内的隐形冠军。
低调务实,体现在方方面面。冯家宁说,广东工业设计城最初的名字构想是北滘镇工业设计城,成立时改为顺德区工业设计城,后更名为广东工业设计城。“一开始没想那么远,只想先在制造业腹地北滘镇把工业设计服务做好。”
“顺德人不画饼,也不吃饼。”冯家宁如此勾勒顺德企业家群像。她说,平时与他们沟通,“要做什么,怎么做”是最常听到的话,用顺德本地话来说就是“坚嘢、识做、搞掂”。
这三个词,也出现在顺德工业发展馆里,指品质过硬、干得好,搞得定。几个案例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1988年,珠江冰箱厂“容声容声,质量的保证”广告词风靡全国,成为家电行业“以质量取胜”成长起来的领军品牌;格兰仕曾回收一批30多年前的产品,它们依旧能正常运转。
学习顺德,要学它的产业坚守。顺德一直坚持制造业主航道,追求品质、拥抱创新、稳扎稳打,在自己的比较优势上形成绝对优势。
学习顺德,要学它的因时而动。把准风向、找对风口、御风而行,成为时代的“不倒翁”。
学习顺德,但不照搬顺德,以人观己找到适合的路,也许是顺德之行的最大启示。
故事
抓住“爆款”的故事——
一款干衣架带来梦想成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怡 肖莹佩 蒋君芳
2012年,它是一张标价5万元都卖不出去的设计图纸;2013年,有人愿意花80万元购买专利和样机;如今,这个产品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11月29日,广东工业设计城创新科技馆,讲解员站在顺德小家电的“明星”产品——卡蛙便携式干衣架前,讲了一个“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故事。随后,记者辗转联系到这款产品背后的团队。
2004年,从武汉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毕业的卢刚亮来到顺德。第二年,他与同学成立了佛山市顺德区宏翼工业设计有限公司,为当地家电产业集群提供创新产品设计研发服务。这群拥有梦想的年轻人把自己比喻为“癞蛤蟆”,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工业设计本领吃到“天鹅肉”。
但随后几年,宏翼经历了几番转型尝试,都没有成功。“最惨的时候负债好几百万元。”公司总经理徐文静说。
转机发生在2012年,公司到外地团建考察,在酒店,洗了的衣服不容易晾干。“别人会不会有相同烦恼?”团队就地展开头脑风暴,很快一张图纸出炉。
这款干衣架的设计构想是将电加热技术与衣架融合,满足用户在差旅过程中快速干燥衣物的需求。宏翼打算以5万元的价格,将图纸出售。“问了好多家合作伙伴,都不认可,认为市面上没有类似的产品,有点异想天开。”徐文静回忆。
“没人愿意做,那就自己干。”2013年底,团队成立卡蛙科技品牌,开始自主研制。两年后,卡蛙第一代便携式干衣架面市,受到市场关注。
卢刚亮记得,此前产品不被看好,有人笑他,你这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卡蛙的“蛙”,就是取癞蛤蟆之意,“但我们就是想吃啊!”
如今,这只懂坚持、爱折腾的“癞蛤蟆”吃到了“天鹅肉”,迅速成长壮大。卡蛙便携式干衣架已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销售超100万台。同时,宏翼还陆续成立了贝蛙母婴、迅蛙科技,打造出百余款多品类的原创家电产品,累计销量超2000万台,产值突破3亿元规模。
错失“爆款”的故事——
一个空气炸锅带来反思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秋怡 蒋君芳 肖莹佩
这是一个令人遗憾的故事。广东工业设计城创新科技馆入口处,摆放着一款飞利浦空气炸锅——2011年,飞利浦推出了一款家用空气炸锅,一年卖出50万台。“但这款爆火的空气炸锅,其实购买的是顺德一家设计企业的专利。”工业设计城运营方总经理冯家宁向调研组讲述了一个故事。
当年,顺德这家企业设计出一款家用“空气炸锅”,但对于国内的家电制造企业来说,这还是一个相当陌生的产品,没有企业愿意投资。机缘巧合下,飞利浦收购了该项产品的全部专利,并将其产品化。
“我们将空气炸锅的故事放在创新科技馆最显眼处,就是想时刻警醒自己,也警醒整个制造行业,创新是一件需要全社会一起细心呵护和拥抱的事情。”冯家宁说,正是怀抱着这样的初心和使命,由省区共建的广东工业设计城于2009年正式成立。
10多年时间里,从最初的50余名设计师到现在超8000名,广东工业设计城已成为设计师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他们用提供工业设计服务的方式,让自己的设计为制造业赋能。截至目前,设计城孵化出的自主品牌已有50多个。2022年,设计城内企业的设计服务收入为17.59亿元。
17.59亿元对顺德来说并不多,但顺德看重的是它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广东,工业设计每投入1元,对经济的拉动达到138元。我们希望,通过工业设计引领顺德区乃至更大区域的制造产业升级。”冯家宁告诉调研组,2022年,作为“中国家电之都”的顺德区,包括空气炸锅在内的整个家电产业产值达到近3700亿元,同比增长5.9%,成为当地稳经济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