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
·图片新闻
推出精品剧作,充实后备力量,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和市场
首届川剧汇演落幕 市县团队表现抢眼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如波
11月29日晚,“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不仅集中展示川剧汇演成果,艺术呈现川剧艺术精粹,还现场为优秀剧目奖、特别贡献奖、年度英才奖、组织工作奖颁奖。
遂宁市川剧团的《铡美案》、南充市川剧团的《白蛇传》、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的《投庄杀奢》、邻水县文化馆(非遗中心)的《八件衣》……获奖名单中,除了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外,省内不少市级乃至县级戏曲院团、文化单位表现抢眼。
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尤其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备受重视。在此背景下,资源、人才受限的市县一级院团、文化单位,在传承发展川剧艺术的过程中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
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以精品创作促传承发展
此次颁奖活动中,遂宁市川剧团不仅荣获大幕戏优秀剧目奖二等奖,刘世虎、龚明还分别获得特别贡献奖和年度英才奖。
作为一家市级戏曲院团,遂宁市川剧团的创作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植根于张鹏翮、黄娥、旷继勋等遂宁历史名人故事,近年来他们先后打造《苍生在上》《萤火》《青山依旧在》等川剧剧目。“这些年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以创作促发展’。”遂宁市川剧团团长刘世虎表示。
基层戏曲院团搞创作,往往受制于有限的经费和资源,遂宁市川剧团如何破局?“我们在创作起步阶段就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刘世虎说,剧团通过财政立项、艺术基金等途径争取资金,让创作项目得以顺利实施。“一个戏可能投入一两百万元甚至更多,我们想方设法向市场‘要钱’。剧目一定要留下,而且要演很多场,《苍生在上》就演了近百场。”
获奖名单中,邻水县文化馆(非遗中心)收获颇丰,不仅凭借《八件衣》摘得折子戏优秀剧目奖一等奖,其传承导演杨昌林还获得特别贡献奖。与遂宁市川剧团类似,邻水县文化馆(非遗中心)近年来也在创作上不断精进,根据本土历史名人事迹创排的《南海李准》《信仰》等剧目获得广泛关注与好评。
今年,《南海李准》还走进清末李准担任广东水师提督时曾经战斗的地方,在广东江门、海南海口等地上演。“全剧紧扣家国情怀,与时代精神吻合,是挖掘历史题材比较成功的范例,为振兴川剧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广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范良伟表示。
“借力”培养后备人才,提升活态保护传承活力
“我们这几年通过创作带动人才培养,现在不仅可以演旦角专场,也能演其他行当的专场,还为四川省川剧院和内江、乐山、绵阳等兄弟院团输送了不少人才。”今年11月,四川省振兴川剧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遂宁举行,刘世虎的这番话让与会专家学者、院团负责人印象深刻。
文化薪火,守望相传。近年来,南充市川剧团持续选送优秀青年演员到省内外参加业界各类培训、研讨、进修,并邀请名家传戏授课,鼓励并帮助有志演员拜师学艺;通过积极参与四川省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四川省青年川剧演员比赛等,切实增强活态保护和传承活力。
为充实后备力量,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借力”成为一些院团的创新之举。南充市川剧团副团长杨帆介绍,早在2016年,剧团就与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联合开办“川剧非遗传习班”,在省内严格筛选出40名12—15岁学员;2019年又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将上述学员转入大专班继续深造学习。经过7年培养,这批学员已全部进入南充市川剧团。
在出作品、出人才的同时,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和市场也成为戏曲院团、文化单位共同关注的重点。今年以来,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授课600余课时,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在戏曲进景区方面,节假日在广元千佛崖演出28场,为4万余人次游客带来百余个川剧、豫剧折子戏。
“下一步,我们将整合戏曲人才资源,不仅组织在职专业演员、演奏员,还将组织退休职工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等活动。”广元市戏曲发展中心主任韦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