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守正创新是川剧发展的根基


  •   11月29日晚,“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在成都举行。图为中国戏剧梅花奖川渝获奖演员代表共同演绎《川流不息》。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宇 摄

    小演员表演变脸。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向宇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11月30日,说到29日晚落幕的“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汇报演出暨颁奖活动,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陈智林仍难掩激动,“这是对川剧的一次集体检阅。”
      一场展示振兴川剧40余年成果的汇报演出,也引出陈智林和川剧的不解之缘。
      40多年前,陈智林看了川剧名家杨昌林表演的《卧虎令》,决定入行川剧。1982年,四川印发文件提出“振兴川剧”,并成立四川省振兴川剧领导小组,统筹全省振兴川剧事业全局,做好川剧“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即振兴川剧“八字方针”)工作。如今,陈智林已是川剧的中流砥柱,获得文华奖、梅花奖等国家级大奖,与“00后”学生同台演绎《卧虎令》《龙凤呈祥》。
      这些年,陈智林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度,“我们经历了多元的文化业态,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基因,也找到川剧去粗取精的路径,以及发展创新的依赖和支撑。”在他看来,川剧要走得更远更好,就需要用今天的审美对接守正,将传统和创新有机对接,“这次汇报演出上,我的学生表演的《卧虎令》,无论是节奏、表述等都和我以前的表演不一样,有了新东西的融入。”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本次汇报演出中,陈智林多次登台,无论是川剧念白的川腔川味,还是《草鞋县令》里的高腔,都让观众拍手叫好。作为陈智林近年来的代表作,《草鞋县令》有不少创新,融入“帮打唱”元素,如多人帮腔、女声合唱、琵琶、古筝、埙等,并运用传统曲牌,丰富演员的表演。不少观众听后感叹“听不够,太有味了”。
      这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川剧注入了勃勃生机。
      汇报演出结束后,陈智林已开始思考谋划川剧的下一步。他注意到最近“90后”越剧演员陈丽君、李云霄火遍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热议。从越剧的走红,他思索着如何让川剧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归根结底,还是要契合年轻人的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审美和韵味,但面对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传统剧种、剧目只有挖掘内涵、贴近年轻人,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从而获得更强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在数字化浪潮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应顺势而为,“川剧的传承需要在新的环境中找准发展目标和方向,找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破和传播的更好方式和平台。”陈智林说。
      陈智林还强调了“守正创新”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回归’和‘坚守’的基础上走向繁荣,这也是下一步川剧发展的根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