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副市长卿伟:
锚定工业强市战略 助力德阳“重返前三”
-
对话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寇敏芳
被誉为“重装之都”的德阳,曾占据四川经济“第三城”位置达20年之久。然而,区域竞争加剧,德阳单一的装备制造支柱短板凸显,“全省第三”位次在2019年失守。
去年底,德阳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提出“重返全省前三”的奋斗目标,在今年7月召开的九届六次全会再次作出以工业强市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在德阳“重返前三”的征途上,工业将发挥怎样的力量?德阳市副市长卿伟接受了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专访。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
记者:当前,德阳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方位、阶段?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德阳的主攻方向和目标是什么?
卿伟:德阳作为全省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地级市之一,实事求是地讲,工业化发展还不充分,仍然处于中期向中后期加速迈进的阶段。
推进新型工业化,我们主要有四大方向:一是聚焦机械装备、材料化工、食品饮料、数字经济“3+1”主导产业攻坚突破,对标世界级和国家级制造业集群,到2027年,培育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8个;二是加快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到2027年,新建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新认定国省级创新平台50个以上;三是加快打造优质企业矩阵,力争到2027年,培育500亿级企业1户、专精特新企业300户;四是推动服务型制造赋能产业发展,力争到2027年服务性营收占比超50%。
记者:从工业大市到强市,助力经济“重返前三”,德阳有哪些具体考虑?
卿伟: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聚焦”。聚焦“强创新”,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裂变式创新”,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研发活动全覆盖。
聚焦“强主体”,实施“蓝鲸倍增”行动,建立市级50户、区县295户的企业倍增体系和市场开拓机制。
聚焦“强链条”,围绕清洁能源装备、锂电材料、白酒等11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链主企业+配套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集聚共生的生态体系。
聚焦“强转型”,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中小企业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建成数字化车间71个,打造“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20个。
如何将长板炼长
记者:装备制造产业是德阳的“一号工程”,如何将长板进一步炼长,为“重返前三”多作贡献?
卿伟:德阳现有装备制造企业超150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95户,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8.1亿元,同比增长2.4%。下一步,德阳将以产业集群化、科技自主化、制造数字化、产能国际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化,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迈向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二是推进科技自主化,以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为重点,依托天府大道科创走廊,加快提升创新链整体效能,到2027年力争规上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三是推进制造数字化,坚持“大小两端”协同发力,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使用低成本、模块化、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四是推进产能国际化,深化本地龙头企业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合作,发挥德阳国际物流港作用,搭建“通道+物流+产业”平台,带动中小企业抱团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