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山市五通桥区:“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的“刚”与“柔”


  • 五通桥区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 章綦 摄

    永祥“双子塔”。 五通桥区委宣传部供图

        

    □晋钊
      “太好玩啦!明天还要来!”8月18日晚开幕的乐山市五通桥区音乐美食节,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参观打卡,现场闪烁的灯光、时尚的音乐、欢快的舞蹈点燃了群众的热情,市民在欣赏歌舞表演的同时开启美食之旅,享受着与家人、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
      “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两百年前,清代诗人李嗣沆在此写下的诗句,以另一种形式照进现实。
      五通桥区建制2300多年来,一度以悠久历史、优美风景和盐业生产而声名远扬;如今,这里正以稳健发展的姿态,在文脉之“柔”中生出一股属于制造业的“韧性”。刚柔并济,成为新时代五通桥的鲜明标签。
      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2022年度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乐山市五通桥区榜上有名。这是继2021年获誉之后,五通桥区再次获此殊荣。地处川西南地区的五通桥区,何以成为乐山建设“中国绿色硅谷”的核心区?何以晋升“全省先进”?答案就蕴藏在刚柔并济之间。

    “刚”以为业 绿色硅谷 韧性十足
      “盐续千年,桥通五洲”。五通桥因盐聚市、因盐成邑。公元前251年,蜀郡太守李冰在五通桥牛华溪红岩子凿井煮盐,中国第一口盐井诞生于五通桥,从此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井盐文明史。
      “七七事变”爆发后,民族工业家范旭东先生拒绝与侵略者合作,毅然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塘沽碱厂从天津塘沽迁到五通桥,名为“新塘沽”。侯德榜等一大批生物化学家入驻五通桥,诞生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开启了五通桥由制盐到盐化工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来,五通桥赓续城市精神、弘扬工业文明,创新表达“盐续千年、桥通五洲”精神内涵,传承演绎好工业历史、工业文化、工业力量的现代篇章。
      新中国第一炉多晶硅诞生于乐山,此后中国晶硅光伏产业的薪火在这里传承。近年来,五通桥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推进晶硅光伏产业“头号工程”,积极稳链、强链、补链、延链,产业能级加快提升、平台支撑更加有力、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五通桥区能连续入选“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晶硅光伏产业的贡献力度大。五通桥区县域经济的“刚”,在晶硅光伏这一“硬核”产业上尽显无遗。
      全球晶硅看中国,中国晶硅看四川,“中国绿色硅谷”在乐山。如今,在硅料制备方面,“第八代永祥法”、协鑫颗粒硅等五通桥晶硅光伏企业技术均领跑全球,引领行业发展潮流。通威永祥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永祥法”,目前已更新迭代到第八代,电子级高纯晶硅产品已突破产业化的技术瓶颈,质量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消耗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五通桥县域经济的“刚”,还在于其“硬核”布局。经过多年发展,五通桥已成为行业中有重要话语权的晶硅产地,全球晶硅光伏头部企业有7家通过投资或参股的方式落户五通桥。今年1—10月,五通桥区晶硅光伏产业实现产值658.98亿元,同比增长26.1%。
      从“硅料”到“电池片”,五通桥光伏产业链条不断延长,随着通威16GW硅棒、16GW切片、16GW电池片项目签约落地,区域内产业链条将从硅料制备、拉棒、切片延伸至电池片环节;目前已形成36万吨硅料、45GW拉棒切方、16GW切片产能,年内将形成36万吨硅料、67GW拉棒切方、38GW切片产能,产业发展已集聚成势。
      尽管去年底以来,光伏材料行情处于较大波动状态,但通威、京运通、协鑫等晶硅光伏龙头企业仍在投资新项目,究其原因,除了对市场未来前景的看好,还源自对五通桥区加快建设“中国绿色硅谷”核心区的信心。
      五通桥县域经济的“刚”,还体现在光伏产业的十足韧性。
      晶硅光伏产业自诞生以来,便充满着风险与机遇。经历从峰顶坠落,又从谷底跃起,为什么五通桥的晶硅光伏产业“韧性十足”?这或许可从技术积累和政府扶持中窥见端倪。
      多年的技术积累、深厚的技术底蕴,让五通桥能够精准把握世界多晶硅的发展脉搏;与全球先进的光伏技术共振,也让五通桥有了发展先进晶硅光伏产业的底气、硬气与豪气。与此同时,五通桥相继出台利好政策和配套措施,持之以恒地谋划和支持晶硅光伏产业的发展壮大。
      如今,五通桥晶硅光伏产业强势崛起,“中国绿色硅谷”成为四川新经济地图的重要地标,是全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重要一极。
      展望晶硅光伏产业发展,五通桥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未来五通桥要紧紧围绕四川省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精准锚定乐山市“打造全球晶硅光伏产业投资首选地,力争产值规模达到2000亿元,努力建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奋斗目标,变产业“发祥地”为创新“策源地”,为打造“中国绿色硅谷”注入澎湃动力。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除了晶硅光伏产业以外,绿色化工、稀土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为五通桥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
      据介绍,近几年,五通桥区7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持续发展壮大,其中本土上市公司3家,2023年内营业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将达到26户,5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5户。
      数据直观体现五通桥县域经济的强势崛起: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5亿元,同比增长34.1%,居乐山市第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9%,居全市第一。诸多优势产业的崛起,让五通桥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更有底气、更具韧性。

    “柔”以蓄势 以人为本 脉脉温情
      近日,五通桥区冠英幼儿园项目完成建设,全新亮相,这座幼儿园将为学龄前儿童提供360个学位,满足幼儿学习和游戏的需要。
      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其落脚点都指向千家万户的幸福美好。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在五通桥区,不仅有经济发展硬核的“刚”,也有民生改善暖心的“柔”。
      近年来,五通桥区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好民生实事,用一个个民生项目、一件件民生实事组成的暖心“套餐”,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通桥区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五通桥深入实施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事业“三千”工程,制定加快教育、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进一步提升特殊群体保障水平的十条措施,每年拿出3个1000万元财政增量资金推进社会民生事业,用真金白银建设“幸福五通桥”。
      教育寄托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五通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预计到2025年,五通桥将投入资金约7亿元,新建通材小学、通材中学等3所学校;改(扩)建城南幼儿园、五通桥中学等2所学校;新增班级122个,新增学位5370个。
      在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五通桥卫生事业迎来提质升级,当地正以建设全市卫生健康强区为目标,加快推进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建设。“掌上卫健”App为居民提供了预约挂号、网络缴费、全生命周期档案查询、健康咨询等服务,逐步实现预防、发现、治疗、随访、健康管理全过程智能服务模式,使群众就医更加快捷方便。
      社会保障绘就五通桥民生幸福“底色”。近年来,五通桥提标发放高龄津贴,“一老一小”、困难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关爱帮扶机制逐步完善……通过全力实现少有良教、病有良医、住有良居、民有良业、老有良养、生态良好目标,五通桥的县域经济发展更有“温度”,民生福祉更有“质感”。
      当前,当地正着力打造“幸福五通桥”,从关注每一份需求背后的“微幸福”入手,于生活的方寸之间勾勒公共管理与城市治理的宏大命题,透露出五通桥区以人为本的柔情、温情。在五通桥区,不变的,是“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初心;变化的,是对“幸福五通桥”的不断探索。
      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这座经历2300年建制史磨砺的城市,在经济发展的逻辑中融入更多辩证思考:在刚柔并济中寻新机,张弛韧性更加可感可触。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