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旧院黑鸡“飞”出大巴山


  • 周照轩在养殖场照料旧院黑鸡。 受访者供图

        

    蹲点:万源市
    派驻干部: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黄兵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小虎 袁城霖 袁敏
      “欢迎进入旧院黑鸡种源保护地。”11月15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帮扶战报”跟踪蹲点报道组走进达州万源市旧院镇大伦坎村,刚到村口,便被一排横跨公路的巨幅标语所吸引。标语上方,“站立”着一对精神抖擞的“黑鸡”。
      “我们的旧院黑鸡可不简单,它是万源的特色品种,是黑鸡中的‘战斗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派驻旧院镇大伦坎村第一书记黄兵快步走来,说起这片大山中独有的宝贝。
      大伦坎村处于大巴山深处,群山簇拥。村民的生产生活区域零散地分布在海拔500余米的村口到海拔1200余米的山间。作为旧院黑鸡的种源保护地,如何让旧院黑鸡“飞”出大山,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是大伦坎村村民最大的期待,也是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思考的首要问题。
      “走,我们先上山。”黄兵说,要见到旧院黑鸡并不容易,还得下一番功夫。
      从村口乘车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村道一路向上,经过多个回头弯,车子爬升到海拔900余米的位置。此时,山间云雾缭绕,寒意阵阵袭来。
      “咯咯咯……”从鸡舍里传来嘈杂的鸡鸣声。一群黑鸡灵巧地啄食,外观正如其名,通体黑亮。
      眼前的鸡舍,存栏10万余只,是大伦坎村规模最大的旧院黑鸡集体经济养殖场,为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于2020年捐资110万元建设。
      “养殖黑鸡,是大山里值得坚守的致富路。”村集体经济黑鸡养殖场负责人周照轩正忙着储备青草饲料。她介绍,旧院黑鸡一般饲养6至8个月出栏,每斤能卖35元以上,比普通鸡的售价高出不少。
      今年已是周照轩返乡创业养殖旧院黑鸡的第十个年头。在周照轩等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大伦坎村的旧院黑鸡养殖规模持续扩大,村民养殖热情高涨。
      “仅有热情还不够,还多亏了定点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周照轩介绍,帮扶单位不仅建鸡舍等硬件设施,还出资购买黑鸡苗交给养殖场代养,通过利润分成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在帮扶资金的带动下,鸡苗免费分发给村民饲养,单个散户养殖量基本在50只以上。
      “再投入100万元,新建更现代化的黑鸡养殖场。”黄兵带来好消息,随着托底性帮扶启动,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还要帮助大伦坎村写好旧院黑鸡这篇大文章。
      “黑鸡养殖规模还能翻番,但销售渠道上还得多发力。”周照轩听得满心欢喜,但在兴奋之余也表达了期待。她的担忧不无道理,近两年养殖成本持续上涨,但卖价却没有涨上去。“卡住脖子的是销售市场还没打开。”
      赋予这一大山里的“独一份”更多品牌价值,让旧院黑鸡叫响全国市场,是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在万源推动托底性帮扶的重要工作抓手。
      “为万源留下一张响当当的产业名片,这才是授人以渔、可持续造血的高质量帮扶。”黄兵介绍,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将利用自身已布局成熟的市场渠道和平台资源优势,持续擦亮旧院黑鸡品牌,通过品牌赋能带动旧院黑鸡进军高端食材市场,真正“飞”出大巴山。
      探寻大山里的致富路,紧盯特色种植养殖,大伦坎村还有更多新尝试。
      山脚下,一片8月启用的木耳种植基地里,一簇簇木耳已挂满菌包。这是使用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帮扶资金从外地购买的菌包,首期试种14亩,预计产值20万元,业主与村集体按比例共享收益。
      “试验成功后,接下来会规模化发展,引导更多村民发展木耳。”黄兵介绍,计划投入30万元帮扶资金,在村里建设菌包加工生产车间,把投入成本再压缩一半。
      黄兵说,利用好大山里这片独有的山水,把特色做“特”,建设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已被列入发展规划。
      托底性帮扶,更多力量持续到来。当天,一名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出发的新“战友”来到万源,加入驻村帮扶第一线,与黄兵等驻村工作队成员并肩而战。
      托底性帮扶,更多资源持续注入。当天,四川日报全媒体“帮扶战报”跟踪蹲点报道组来到即将竣工的万源市中心医院三乙医院迁建项目建设工地和万源市第三中学采访时,得知结对帮扶万源的“邻居”——宣汉县也有规模庞大的帮扶团队到这两个地方。同日,他们还与万源共同商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签订教育、文旅、医疗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协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