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博物院:在增强巴蜀文化传播和影响力的路上勇毅前行


  • 四川博物院。

    川博文物修复师在修复青铜器。

    川博小小讲解员给观众讲解。

        

    □王代乾(图片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11月,四川博物院观展热度不减,观众在全新推出的“古代四川——秦汉三国时期”常设展等展厅流连忘返,感受巴蜀文化的魅力。
      在三星堆博物馆,来自四川博物院的一批文保专家集结于此,他们会同全国文保工作者共同参与三星堆文化遗址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争取更多的文物能够在新馆持续“上新”。
      拥有更大展陈面积、更佳观展体验的新馆也已开始积极筹建,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四川博物院,正在向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迈进。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川博物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的带领指导下,勠力同心,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显著成绩,成为增强巴蜀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中坚力量。

    为发展筑牢根基
      文物是优秀文化赓续传承的实证,也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泉。文物征集、文物保护修复、文物研究构成了博物馆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博物馆发挥公共文化效能的基石。
      文物家底清——四川博物院被评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迄今为止拥有近36万件文物,建立了标准化文物分类登记体系,建成包含13个类别的文物数字化保护平台,藏品管理实现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展示巴蜀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物征集广——四川博物院着眼巴蜀文化、重大纪念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开展文物(见证物)征集,不断健全文物典藏体系。与成都海关、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等多个部门加强沟通,数量不菲的珍贵藏品被移交到四川博物院永久收藏。积极倡导藏家捐赠,2019年1月,四川博物院迎来建馆70余年来第三次大的捐赠:任启华先生、吴凡先生将所藏陈子庄书画等200余件藏品捐给四川博物院,品类蔚为大观,艺术价值不菲。向社会发起征集,曾开展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专项征集。截至2022年10月,四川博物院藏品比2019年初净增长约3万件。
      文保发展快——四川博物院承担的国家文物局“文物修复能力提升项目”圆满结项(全国两个试点项目之一),自此文保工作开启了大发展、大推进模式。目前,建成约1500平方米的文保实验室、修复室,一批青年文保工作者成长起来,成为四川在全国文保界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四川博物院,传统工艺与科技文保并行不悖,互为补充,文保科技研究和文物修复技能同步提升,取得了显著成就。
      科研成体系——为补齐科研短板,四川博物院从2019年开始内设机构职能改革,成立科研与教育中心,集中专业人才力量,以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为抓手,推动文物、社教、公共文化服务等博物馆业务全链条、多维度研究。研究层级从院级课题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皆有分布,专业人员结合自身工作广泛参与研究的局面已然形成。
      仅2019年至2022年,四川博物院专业人员发表了176篇学术论文,42项课题在研或结题,出版16部书籍,取得5项专利,参与10项行业标准制定,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奖、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以创新提质增效
      展览是博物馆与社会公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博物馆好不好,观众最有发言权。2019年至2022年,四川博物院举办展览近30场,策展思路开阔,展陈水平明显提升,观众好评不断。
      长江流域青铜文明展是四川博物院的创新创意之举。2021年9月,四川博物院以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为基础,跨区域联合10省48家文博单位举办“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旨在保护传承长江千年文脉,出展文物规模宏大,生动诠释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和深厚的文化自信。展览得到群众欢迎和媒体的广泛报道,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获得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不止跨区域合作,还跨行业大联合,催生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主题展。四川博物院携手成都体育学院进行“文博+体育”跨界整合,开启了“跨界合作、多馆联合、依托赛事、参与互动”的办展模式,配合重大体育赛事举办一系列中国古代体育文化主题巡展。先后获得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2020年度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等荣誉。
      把展览作为窗口,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四川博物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展览主题。“美美与共——四川博物院藏唐卡组画展”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筑梦:辉煌与永恒——中华体育文物暨冰雪运动特展”“初心永恒——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标语特展”等展览更被列为重点推介项目。
      2022年,四川博物院再度以一个新展吸引了全国关注的目光。2022年11月底,“高山仰止 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特展”正式揭幕。经历近4个月的展期,颇受观众好评。四川博物院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东坡主题展的制作,展出的文物来自大江南北,全国近40家文博单位参展,包括苏轼真迹在内的众多重磅文物亮相四川博物院,创下了四川博物院展线最长、展厅面积最大、沉浸式体验场景最丰富的大型专题展览纪录。不仅观众好评如潮,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新媒体的展览信息覆盖用户3.4亿多人次,展览传播效率和社会效益创下四川博物院展览的新纪录。四川博物院院长韦荃表示,这是川博人以超常干劲、超常节奏、超常付出赢得的收获。

    建设充满教育活力的博物馆
      博物馆在收藏文物传承文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教育。2021年,四川博物院牵头成立四川省文博研学联盟,开设“教师沙龙”,丰富和拓展了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体系框架,开发“小小国宝守护人”“学科学·鉴历史”等课程及研学活动累计超100个,年均教学超1000课时,出版研学课程两部,发表论文10余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四川博物院“小小讲解员”“巴蜀书画兴趣班”“川博讲堂”等项目已经成为博物馆教育的“金字招牌”,线上讲座和直播导览受到网友好评,仅2022年就有超百万的观看量。
      在博物馆教育上的发力,让四川博物院收获了“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中国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优秀教学设计案例”“‘青少年中华文物我来讲’优秀博物馆志愿服务推介项目”等荣誉。
      作为四川的龙头大馆,四川博物院还发挥带头作用,支援市(州、县)博物馆建设。人才支持:四川博物院积极参与“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选派青年人才到阿坝、甘孜、凉山等地,支援当地文博事业发展,此外面向全省开展20余期文博人才短期培训;项目支援:设立四川博物院流动博物馆叙永县分站,在巴中等多个市州开展陈列展览、文物保护等项目帮扶。
      去年11月,四川博物院顺利完成在广元市苍溪县的重点援建项目“战歌嘹亮——黄猫垭战斗史实陈列展”,为红色村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工作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党员群众追忆历史、领悟初心的“活教材”。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四川博物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量实践,表明其“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的决心和毅力。未来,四川博物院将始终如一地深挖文物价值,开展广泛合作,实现自我强化,以创新创意创造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紧抓共建“一带一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发展机遇,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巴蜀文化,为四川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贡献力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