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奖”获奖作品《塑骨》编导杨畅:

    用舞台展示非遗之美 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 《塑骨》演出现场。

    当代舞《塑骨》。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薛维睿
      光从舞台上方打下,一把巨型伞骨缓缓推出,伴随京剧武生唱腔,红衣女子随节律舞动,傲骨嶙嶙之感扑面而来……近日,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结果出炉,来自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四川省舞蹈家协会的作品《塑骨》荣获当代舞奖。
      “舞蹈展现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伞过程:削制、晾晒、钻孔、拼架、串联、成骨,一把好伞的成败就在于此。”《塑骨》编导杨畅告诉记者,该作品在编创中,运用现代艺术的理念打造当代审美视域,将“塑骨”作为作品立意,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辈又一辈艺人默默的坚守,这是塑巴蜀人之骨气,也是塑传统文化之根基。

    伞的表达
    未完成的另一种状态
      舞台上,巨型伞骨如时间轴转动,成为《塑骨》舞台的一大亮点。“一般人说到伞,注意到的都是伞面,很少有人能看到伞骨,看到这个作品我才意识到,没有伞骨哪来伞面。”在此次“荷花奖”评奖中,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冯双白评价道。
      将伞骨作为作品主题,源于杨畅在出差飞行途中偶然看到一篇介绍泸州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的文章。泸州分水油纸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留完整的传统手工制伞技艺,被称作“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作为泸州人,杨畅过去知道泸州分水油纸伞,但对它的制作技艺却并不了解。制作一把伞,须经锯托、穿纹、网边、绘画、印刷、糊纸、扎工、晃油、箍烤等数十道工序。伞骨制作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能否反复撑收不损坏,清水浸泡不脱骨,风中行走不变形,一把伞的牢固耐用取决于此。
      “这个‘塑骨’的过程牢牢吸引了我,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杨畅说,出差结束回到四川,他便立即来到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采风。
      到了镇上,古街老巷随处可见油纸伞,大大小小的伞面撑开,蔚为壮观。还有许多尚未制作完成的伞骨撑在地面晾晒,竹节尽现。
      “伞做完是一种状态,未完成的伞又是另一种状态,也有一种很独特的美感。”杨畅说,伞是舞蹈表演中常用的道具,提到舞台上的油纸伞,很容易联想到江南水乡的温婉柔美。但一面面撑在地上的伞骨,让杨畅看到了伞的另一面——刚健的、强劲的、风骨铮铮的力量感。当时,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这样的伞呈现在舞台上。

    舞的意象
    “塑骨”就是塑巴蜀人之骨气
      舞台上,一面巨大的伞骨,在一位“老翁”的推动下,如同时间轴,在持续的推动中流转,这是非遗传承人在代代相传做伞的意象化表达。伞推到前面,透过镂空的伞骨,观众可以看到后面的舞者,充满了空间感和时间感。
      伞要够大,才能呈现最佳舞台效果。在分水镇,杨畅找到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毕六福为节目做伞。毕六福曾创下世界吉尼斯最大油纸伞纪录,被誉为“中国伞王”。为了防止伞在表演中损坏,毕六福特意将棉线换为纳鞋底的线,经过3个星期的工期,制作出舞台上高3米、直径5米的伞。
      分水油纸伞用材很讲究,在制作批子和衬子时,要使用海拔800米以上的楠竹,同时还要向阳生长,才能保证竹子的柔韧性。“一把优秀的伞,要做到伞骨均匀,伞根撑展。”“楠竹得看皇历,选农历八月十五到小寒之间的,要撑展、要够直。”在一次采访中,毕六福提到。
      这也印证了杨畅对于节目的构想,竹子是柔韧的、有力量的,舞台也要呈现出刚直的、有韧劲的、骨骼感分明的画面。
      杨畅与服装设计师崔晓东商量,给舞者头戴红色伞饰,远远望去像是红色伞面。“如果让她们打伞跳舞,又容易跳入传统表达方式,做成头饰更加抽象,也可以让她们的动作表达更加自由。”杨畅说。
      在配乐方面,《塑骨》没有使用常规的音乐旋律,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杨华将京剧、川剧唱腔,配合彝族等民族音乐,融合成一种“世界音乐”。舞者屈腿倾身,优雅而有力地律动着,充满硬朗舒展的力量感,在视觉激荡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力。
      “‘金竹百年不变节,伞骨千年不弯腰’,这也是在采风时,制伞人告诉我的。”杨畅说,“舞蹈动作和伞骨很像,竹子既硬朗又充满韧劲,我们希望用意象化的手法,表达坚韧不拔的气质。竹有节,人有志,‘塑骨’就是塑巴蜀人之骨气。”

    新的理念
    用现代艺术演绎传统文化
      “《塑骨》的呈现,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准备。”杨畅说,每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打磨,凝结了整个团队的力量。学院黄进、白莉、麦陈玲、李妮亭等排导先后扎进练功房,反复帮舞者抠动作,力求舞台上最完美呈现。
      在后期,杨畅则让自己抽离出来,去思考集体画面的构成。“现代舞蹈不单是舞蹈本身,美术、灯光、服装、造型等都非常重要。”
      舞台上,在推伞前行的过程中,一束光打向推伞的“老翁”。这束光最开始出现在舞台右侧,最后一点点推移到另一侧,代表非遗传承人一年又一年脚踏实地的坚守。“这束光代表时间,具象化则是代表太阳,刚开始大家想把它打得更圆一点儿。”杨畅说,到后来他和灯光师蒋有学发现,太具体反而会丧失一些艺术性,所以最终呈现的是更写意的光圈。
      关于结尾的表达,杨畅也在两个版本里反复斟酌——舞蹈在老翁推伞前行的过程中结束,还是加上一个更加传统的“点题”结尾,让老翁最终做出一把完整的伞。“直到正式比赛前才最终确定了前者。”杨畅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匠人默默无闻地坚守,我们更多想表达的是,这种坚守可能并不在于有没有具体的结果,最重要的还是坚持的过程。”
      在杨畅看来,《塑骨》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更坚定了他对创作方向的思考。在此前《遇见日子》《年轮》等作品中,杨畅也尝试运用现代艺术的理念打造当代审美视域,探索传统文化的舞台新表达。“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有太多值得挖掘和展示的主题。”杨畅说,“未来,我还会继续创新表达方式,用现代艺术演绎传统文化。”

    新闻多一点
    佳绩连连
    四川近年多部作品问鼎“荷花奖”
      此次我省选送作品《塑骨》,获得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奖,展示了四川舞蹈艺术实力。
      中国舞蹈“荷花奖”是目前中国舞蹈界专业最高奖项之一。近年来,我省有多部作品问鼎“荷花奖”。此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作品《柔情似水》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舞剧《努力餐》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由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表演,国家一级编导何川创作和首席演员索晶星领衔主演的舞蹈《永远的诺苏》获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奖。此外,近年我省还有四川省歌舞剧院的舞剧《家》,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的《你是一首歌》,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情深谊长》《生在火塘边》,四川省歌舞剧院的《银塑》等作品问鼎“荷花奖”。

    精彩点击
    舞蹈《柔情似水》
      由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选送的女子群舞,李楠、陈橙、李崇敏编导。作品以生活在泸沽湖这片绿水青山中的人们的生活情趣为依据,以民间舞蹈“甲搓”为动态素材,以当地民谣“夜歌”为音乐原型,在此基础上经过艺术创造,表现了泸沽湖山水之优美、水滨女性之柔美和人民幸福生活之甜美。
      “甲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泸沽湖及其周围地区广泛流传。“甲”为美好之意,“搓”为舞的意思,意在为美好的时辰而舞。这种舞以群体性表演为主,歌、舞、乐紧密结合,舞曲旋律优美,舞步刚健粗犷,充满浓重的历史感和生活气息。
      “用‘甲搓’的动态素材表现摩梭女子的柔美,在动作调度上是传统的,但在视觉呈现上又是现代的,好的作品正是在从不同的维度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张萍评价。
    舞剧《努力餐》
      从一位成都革命者车耀先的事迹入手,将目光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的“努力餐楼”,讲述了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我中华之际,一代革命党人如何为解决劳苦大众吃饭问题努力奋斗、血战到底的故事。它的故事大都发生在餐楼内,作为秘密情报交接地,努力餐楼中不乏激烈悬疑的心理近战,其中加入了悬疑、川剧、说唱、天府美食、盖碗茶、火锅等元素,用富有现代感的舞美营造出独特的舞台空间,将车老板与努力餐楼的传奇经历浓缩在短短的100分钟内。
      该剧由成都艺术剧院演出,中国舞蹈界新锐青年编导王思思和钱鑫共同创作。项目集结了国内优秀主创团队,编剧潘乃奇,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邢辛,执行编导吴淼,编导肖旭、高德瑞、李香宇,服装设计莫然,多媒体设计胡天骥,造型设计王岩,道具设计王志斌,主要演员黄琛迪、李香宇、高德瑞、祁野等。
    舞蹈《永远的诺苏》
      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的作品,由何川、吉布阿鸽、冯建华、邹野编导。讲述了一位艺术家走进凉山这片土地,与彝族群众相识相知、同歌同舞,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此后,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在述说这里发生的故事。
      “一位青年舞蹈家,为了自己的舞蹈艺术,深入到凉山的山山水水,发现了这座山、这湾水、这群人,在与彝族人民同吃同住中认识了他们、了解了他们。艺术家在生活中发现了美,在生活中汲取了艺术的营养,获得了取之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编导邹野表示,这部舞蹈作品既是对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怀念,也是对新世纪站起来、强起来、富起来的凉山彝族人民豪迈奔向新的明天的形象再塑造。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