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过三个“新名词”触摸前沿数字技术创新脉搏


  •   11月7日,观众在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大厅观看机器人跳舞。当日,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在浙江乌镇正式开馆。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发自浙江乌镇
      11月9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前沿数字技术创新与安全论坛举行。聚焦领域热点,与会嘉宾展开深入交流,其中有三个“新名词”,折射出前沿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风向。

    名词1:开源芯片
    为中国处理器芯片发展提供新路径
      近年来,RISC-V(第五代精简指令集)备受关注,其具备的开源开放、模块化等属性,被认为将掀起新一轮芯片设计产业变革浪潮。
      “开源芯片,来源于现实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凝晖说,通过开源模式研发芯片,能降低研发成本,是破解垄断的有效手段。
      国内开源芯片事业始于2018年,相关成果已在一批芯片产品中应用。
      “开源芯片将为中国处理器芯片发展提供新路径,这也是解决全球芯片供应链安全和实现科技普惠世界的路径。”孙凝晖说。

    名词2:具身智能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提供个性化独立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机器人制造的深度融合,具有类似人类躯干和智能的人形机器人——多模态具身智能机器人也将随之而来。
      在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看来,未来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具有使用工具、个性化独立服务等方面能力,能在家政服务等多个领域推动社会发生新的变化。

    名词3:大模型
    推动人工智能迈入通用时代
      今年,人工智能大模型成为科技领域热门话题。科大讯飞的“星火”、百度的“文心一言”……多家公司、机构在今年相继发布大模型产品。
      “人工智能发展这么多年,从‘小模型’到‘大模型’,不仅是规模上的变化,更体现出一种能力的变化,或者说一种科研范式的变化。”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介绍,大模型能大幅提升人工智能的知识学习和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推动人工智能从“专用”(只能处理特定任务)转向“通用”(可以处理各种任务)。“大模型不断将人类的生产生活经验‘数字化’,成为人们的生产创作新工具、生活服务新助手。”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