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们的秘笈



  •     

      记者,是记录者,也是见证者。记录伟大时代,见证难忘瞬间,倾听人民声音,记者们始终在路上。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十年来,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记者们既要主动适应变化,更要用记录时代的责任与定力坚守。
      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之际,我们找到4位身在四川的同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让我们听他们讲述获奖作品背后的故事,感受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四川新闻人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作出的努力。

    四川日报首席记者王国平:
    “大与小”和“高与低”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浩

    人 物 名 片
      王国平,四川日报首席记者,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近代海军口述历史研究项目发起人。著有《曾经沧海——近代海军名将陈兆锵》《中国古代海战史》。
    获 奖 作 品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乡村振兴蹲点记》,选取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社区的万年村作为长期蹲点调研点,团队坚持每月蹲点采访,在一年时间里每月推出一期“乡村振兴蹲点记”,通过党报视角反映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农村的发展变化。
    记 者 秘 笈
      在采访中,要处理好思维和逻辑上的辩证关系,有大的地方一定有小,有低的地方一定有高,需要我们全面、客观、真实地去观察、去记录。

      持续一年,每个月蹲点,12篇、3万多字的系列报道……王国平说,这是自己十余年从业经历中的第一次。
      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2022年,四川日报选取这里蹲点调研,观察、记录这座村庄在乡村振兴大潮中的发展密码。谈及这组系列报道成为精品的原因,王国平分享体会:在采访中要处理好思维和逻辑上的辩证关系。他说了两组关键词,“大与小”和“高与低”。
      大与小,说的是主题和内容;高与低,指的是视角和姿态。
      蹲点调研,选准主题至关重要。“一定要围绕‘国之大者’找主题。”王国平说,四川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这是责无旁贷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党报视角反映和记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农村的发展变化。”
      “主题大,具体到内容上,切口一定要小。”王国平说,经过统筹考量,大家最终决定选取一个村,在最接地气的地方长期蹲点调研,创作“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报道,“让微观素材与宏观背景有机呼应。”
      “蹲点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我们的视角和站位一定要高一点。”说到“高与低”,王国平认为调研报道,观察角度上既要反映万年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共性,更要体现万年村发展的独特性。“这样的观察,才具有样本意义。”
      这一年里,王国平和团队成员走遍了万年村,既和村干部一起翻越大山,也和村民一起上山种方竹;既记录下他们的争论和困惑,也记录下他们的探索和实干……大家既调查调研,也学习实践。于是,稿件中随处可见各种细节的文字,让整组报道充满了张力和现场感。
      谈及调研中有哪些难忘的回忆,王国平脱口而出:“应该是大家坐在篝火旁‘围炉夜话’吧。”
      “摆好龙门阵是一门学问。”王国平回忆,在万年村期间,整个团队根据不同的主题、人群,组织了7场座谈会。比如,自己记忆最深刻的2月的“围炉夜话”,帮助万年村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发展思路。后来,荥经县又以这次夜话为模板,在全县设立了县、镇、村三级书记“龙门阵”。
      “我们不只是观察和记录,还参与其中。”王国平说,通过新闻报道赋能万年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效:2022年万年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而2021年仅为3万人次。500亩方竹基地、村集体民宿,在持续的报道中进展顺利。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2021年的23.86万元跃升至2022年的65.8万元。
      “实践和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王国平说,“一年的蹲点调研收获很大,也激励我继续努力,采写出更多带有泥土芬芳的新闻作品。”


    封面传媒运营陈雨:
    把“我写你看”变“大家一起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付真卿

    人 物 名 片
      陈雨,封面传媒运营传播中心微信运营,负责封面新闻微信公众号与垂类账号运营。参与创作的融合报道《大国工程我来建》获得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主要负责该项目中3D互动游戏的策划设计和运营推广,助力产品实现亿级传播。
    获 奖 作 品
      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封面新闻推出3D互动游戏“大国工程我来建”。产品创新探索“新闻+游戏”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实现信息和价值传递的沉浸式体验。
    记 者 秘 笈
      好的产品更要有好的运营和传播,围绕核心产品创新,通过一系列提前谋划、相互关联的运营手段,最终促成一个现象级产品的诞生。

      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大国工程我来建”在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看着后台不断上涨的数据,陈雨的心跳也跟着加速。
      早在半年前,封面新闻就开始谋划在党的二十大期间推出的重点产品。“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陈雨介绍,在产品的呈现方式上,大家认为要充分发挥封面自有技术团队的实力和特色,推出一款技术含量高、体验感好、互动性强的主题新闻游戏,变传统新闻报道的“我写你看、我说你听”为“大家一起玩”。
      最终,一款名为“大国工程我来建”的3D互动游戏产品被确定下来。游戏选取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天宫”空间站、山东舰航母、歼-20战斗机、复兴号高铁和天府国际机场等7个大国工程为模型,采用3D建模等前沿的元宇宙相关技术,让用户在移动端以“搭积木”的方式,自己“建”起一个个大国工程,以趣味性、交互性、沉浸式构建一个可720°感知大国工程的数字空间。
      经过数月协作攻关,一款全程饱含匠心、处处体现创新的3D游戏逐渐成型:界面采用蓝白科技风,契合大国工程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气质;完成速度越快得分越高,“拼手速”的玩法致敬中国速度;设置简单和进阶两种难度,鼓励玩家重复挑战、不断超越;完成所有项目挑战后解锁“梦想工程师”称号,激发用户的成就感、自豪感。“自始至终,在用户沉浸式体验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信息传递、价值输出、情感共鸣。”陈雨说。
      “流量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有着多年运营传播经验的陈雨深知这个道理,怎样才能让这款精心制作的游戏一炮而红?陈雨介绍,在游戏还处于后台制作、反复测试期间,在前端,封面新闻就已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铺垫行动”,包括“大国工程我来建”系列专题报道、“大国工程我来荐”互动征集活动等。封面新闻派出14路记者,奔赴全国各地探访18项大国工程建设现场的各类报道,让“大国工程”这个概念逐步热了起来。
      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夕,“大国工程我来建”3D互动游戏正式登场,短短24小时内便吸引了超过10万“工程师”上线体验。陈雨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大国工程我来建”系列产品、报道在全网传播量超过3亿,以热搜话题和亿级传播实现了从好内容到好传播的顺利衔接,成为新闻游戏在重大主题和重大场景下的示范案例。


    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记者丁舟洋:
    从同理心好奇心出发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唐子晴

    人 物 名 片
      丁舟洋,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记者,十年耕耘在一线,在大型公共事件、财经产业报道、调查报道、人物报道中卓有建树。曾获成都市优秀女新闻工作者称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获 奖 作 品
      《婴儿之殇与“雅培母乳强化剂”召回疑云》对话全国20多个家庭,深度采访,扎实取证,丁舟洋和同事杜蔚等人的获奖作品直指问题核心。除了对话家庭外,还深度对话了相关企业、监管部门以及大量第三方专业人士,从中发现核心矛盾点,发布大量一手材料。调查全程耗时两个多月,报道引发多方关注。
    记 者 秘 笈
      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内驱力,还有不怕碰壁的“厚脸皮”和抽丝剥茧、剔除冗杂看本质的“火眼金睛”。

      丁舟洋是一名专业财经记者,一直以来主要做的是文化产业的相关报道,但她和同事杜蔚的获奖作品是一篇涉及奶粉安全问题的舆论监督报道。之所以愿意钻研这类选题,丁舟洋表示,是自己成为母亲后更加“看不得孩子受苦”的同理心。
      今年是丁舟洋入行的第十年。三年前,丁舟洋和团队将视线转向更广阔丰富的公共话题:极端气候、市场公平机制、公共数据利用……这些近年来时常引发公众关注的议题,吸引她投入很多精力追踪关注,“记者始终不能脱离社会,财经记者也要关注大众,回应关切。”
      十年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丁舟洋的“技能包”也在不断叠加,其中发现选题是头号技能。“对好选题的敏锐,取决于记者的视野与功底。”面对海量的信息,丁舟洋始终告诫自己保持冷静,运用专业素养去搜集和过滤选题,“有的话题在短时间内非常吸引眼球,但背后其实没有什么可探讨的,那就没有选题价值。”
      “判断好选题的核心还是看怎么寻找角度。”丁舟洋说这离不开持续学习。“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书,其次是多和同行交流探讨。”丁舟洋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看书看到兴起,就想办法联系到作者聊一聊;碰到欣赏的新闻作品,也要找到作者本人切磋切磋。通过这种方式她联系了很多作者,“有啥不可以的呢?记者不就是要和人打交道吗?通过这种交流,我的收获很大。”丁舟洋笑说。
      在获奖的作品中,除了事件双方外,丁舟洋和同事还采访到了中美监管部门、多位第三方专业人士,“只要有网络,就能得到想要的信息。”丁舟洋坦言,想方设法获取大量一手信息,碰壁遇阻是常态,“打上百通电话,总有几个可以突破;发上百封邮件,总能收到几个回复。”
      能坚持,愿意想办法,背后的动力被丁舟洋总结为两个字:喜欢。“我真挺喜欢记者这个职业的。”和采访对象对话,倾听别人的故事,与时代同频共振,都让丁舟洋感到满足,“聆听与记录这些事、这些人,我收获的远比付出多。”
      “除了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能力,要写出好的作品,还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和鼓励。”丁舟洋强调,有了好的选题,团队成员们会一起帮着想办法突破,“他们就像主心骨,为前方记者提供有力的支持。”
      做记者十年,丁舟洋说自己似乎才刚刚找到感觉,想学想做的还有很多,“一步一步继续走下去,重视专业的力量,珍视记录的力量,记者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之一,甚至不只是职业,是志业。”丁舟洋这样鼓励自己。


    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谢晓铃:
    用心用情践行“四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春华

    人 物 名 片
      谢晓铃,国家一级播音员,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记者,曾获四川省新闻奖一等奖、四川省首届县级融媒体新闻奖一等奖、成都新闻奖广电媒体一等奖、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
    获 奖 作 品
      第33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获奖作品《“第三卫生间”应该被看见》是一篇紧跟民生政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广播评论佳作。该评论从现实情况入手,夹叙夹议,多角度多视点聚焦“第三卫生间”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解决之道。
    记 者 秘 笈
      一条好的新闻,从策划到采制,从文稿到传播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深入践行“四力”,在“走转改”中接地气、长见识、学本领,才能创作出有灵魂有深度的好作品。

      “能够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占据一席,让我们创作团队倍感惊喜与荣耀。”回顾获奖作品采写过程,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记者谢晓铃感慨良多。
      成都是“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而双流区规划建设的“五湖四海”公园聚落坚定践行公园城市规划理念,促进了“人、城、产、居、业”协调融合发展。每天穿行在“五湖四海”公园,谢晓铃和同事们不禁思考: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公园城市生态利民、生态惠民、生态为民?
      2022年8月2日,“成都人大”网站发布消息,《成都市公共厕所管理条例》将于2022年12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明确,有条件的公厕应当设置第三卫生间以及供公众休息、存储物品、梳妆更衣等的便民服务设施。
      “‘第三卫生间’这个关键词一下激发了我们的灵感。”谢晓铃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通过‘第三卫生间’看公园城市文明变化,这不就是我们想要达到的效果吗?”
      确定采写方向后,谢晓铃和同事多次深入一线,留心观察,细心记录。“运动公园2个厕所、中心公园3个厕所、凤翔湖公园3个厕所、艺术公园1个厕所、白河公园河对岸有2个厕所,每座厕所的位置、功能、环境,闭着眼睛都一清二楚。”回想调查的过程,谢晓铃如数家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她和同事找到的声音录制对象近百人,录制素材时长上千分钟,最终收获了录音丰富、论点鲜明、论证过程详实的作品。
      一条好的新闻,从策划到采制,从文稿到传播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谢晓铃介绍,从获得这个新闻线索之初,双流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报道方案,这让创作团队的思维更加开阔,思路更加明确。
      “我们这条新闻评论能获评中国新闻奖,这是成都市双流区融媒体中心群策群力的结果。”谢晓铃表示,作为获奖作品的主创人员之一,她深感自豪与骄傲,这也会激励她继续用心用情践行“四力”,在“走转改”中接地气、长见识、学本领,讲好双流故事,继续创作出更多有灵魂有深度的好作品。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