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将自己的精力都奉献在研究上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庭铭 钟帆

      11月1日下午,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园里,记者见到了裴德乐教授。谈到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时,他难掩激动,侃侃而谈,也向记者讲述了在四川工作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望。

    “推动我的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记者:当年您为什么选择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几年来,工作感受如何?
      裴德乐:我其实2011年就开始在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了,然后在2015年成为学校的全职教授。来到电子科技大学,最初是由于学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尧德中教授的引荐,我们希望通过这样共建的方式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共创。
      电子科技大学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同事之间也非常和谐。最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也得到了很多。毕竟人生是短暂的,我觉得需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我可以很肯定地说,来到电子科技大学之后,我的人生发生了极大变化,也推动我的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这里为我提供的不仅是在脑科学方面研究的助力,还有在工程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一些发展平台,这些对我的研究来说是很重要的。
      记者:您在电子科技大学指导了许多研究生和年轻学者,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或期望?
      裴德乐:首先,我想告诉他们,做科学研究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需要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更要坚持。其次,要去找一些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虽然有些事情非常艰难,但如果值得去做,就应该去尝试。再次,我们要学会创新和革新,不要固化思维模式。最后,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充满激情,要将自己的精力都奉献在研究上,即使你没有获得成就,但是在工作过程中也会感到很幸福。

    “现在是时候中国和古巴进一步加深合作”
      记者:您对两国未来合作有何期待?
      裴德乐:在上世纪90年代,我向中国介绍了世界上第一批计算机化的脑电图系统。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技术,我们正在合作。我认为现在是时候中国和古巴进一步加深合作,一起做更多事情。
      记者:怎么看待“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科技合作?
      裴德乐:我的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计划,为加强各国联系交流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我认为,科学家的成长以及科学家职业生涯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为个人而努力,还应该与人类健康相关联。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尤其相关项目的落地、“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的建设等,将推进我们在科学创新中各个项目的转化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