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父子接力 小“仙桃”成就大产业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浩煊
“喜欢吃‘仙桃’的朋友只有等到明年七八九月份喽,大家还可以看看橱窗里的种苗,自己在家尝试种植。”在镜头面前说话的,是甘孜州康定情果农庄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颜启超,他身旁坐着77岁的父亲颜宗福。开播不到半年,颜启超已有近10万粉丝。
颜启超口中的“仙桃”是仙人掌的果实,因外表呈椭圆形,口感爽滑清凉,便得此名。得益于大渡河沿岸干热河谷的独特生态环境,这里的仙人掌最高能长到4米,果实也更为饱满。14年前,接过父亲“接力棒”的颜启超带着“仙桃”闯天下。如今,颜启超掌管着200多亩仙人掌种植基地,由他参与种植或提供技术指导的仙人掌种植区超6000亩。
传承:种植技术“精雕细琢”
上世纪80年代,在外地做生意的颜宗福回到家乡。当时,绝大多数仙人掌仍是长在岩壁上的野生植物,不易采摘。“那时我父亲就在思考,能不能把野生仙人掌移栽到山下,既方便采摘,又能扩大种植面积。”颜启超说。
不过,颜宗福的“野生仙人掌家种驯化”计划并不顺利,不是烂根就是叶片发黄,即便活下来,果实也没有野生的饱满。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颜宗福形成了自己的“种植经”:切割茎块时必须使用干净刀片,伤口要在太阳下晒干愈合后才能用于扦插,且要保持土壤干燥,生根长大后还要定期修枝、疏果、除草。
2009年,接过父亲接力棒的颜启超,继续在技术上“精雕细琢”:9月“仙桃”下市后及时修枝,控制树形大小;立春时节加紧种植片扦插,扩大种植面积;3月起修枝疏果,让果实充分汲取营养;定期引进新品种嫁接,提升产品质量。“我们现在的最高亩产是2吨,这个数字是30年前的20倍。”颜启超告诉记者。
创新:一果多“吃”
一个“仙桃”最高卖3元,加上从农户手中收购果实再外销,一收一卖每吨赚个几千元不在话下。
尝到甜头的颜启超很快发现“仙桃”的新问题——难以保存。“‘仙桃’长途运输并不容易,怕水易氧化,长了斑点就失去了‘仙’的价值。还有些外地顾客就图个新鲜,购买力并不持久。”颜启超说。
怎么办?2015年起,颜启超试水从传统果实销售向产品开发转型。“仙桃”制成的“仙桃酒”,400毫升罐装定价98元,仙人掌茎片加工制成的“翡翠面”,1斤能卖到20多元。“我做‘翡翠面’8年了,这种面口感爽滑,煮起来不易坨,加上原材料取自仙人掌,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光线上渠道一年就能卖200吨。”颜启超说。
不过,颜启超并不满足。在他看来,富含维生素、多糖及多种微量元素的仙人掌,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除了仙人掌开发利用,最近让颜启超发愁的是如何开发新销路。“我们调研了云南、贵州的同行,他们新媒体营销太专业了,宣传效果极佳,这点我们做得不够好。”颜启超告诉记者,即将到来的“双11”,也让他有了不小的危机感,“要想保持优势,光靠技术还不够,还要吸引新媒体人才,把康定的‘仙桃’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