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空产业 4 年蓄水 一池“莲花”越开越美


  •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三期内的悦动青年公寓。新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调研地
    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红霞

      眼前的航空产业园,道路宽直、厂房林立,在园区里行驶的各种车辆,载着各类工业产品,把各个相关企业连接起来。
      “过去,成飞跑完遍布各地的飞机配套企业进行质量管理,要两个多月时间;现在有了这个航空产业园,只需要1小时,就可以对配套企业展开辅导、检验。”10月17日,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成都市新都现代交通产业功能区管委会主任张启明向记者介绍。
      4年巨变,航空大产业在这里从无到有、从产业集群到形成产业生态圈——这样的速度和质量,令记者边采访边赞叹。

    快速崛起的航空制造基地
      今年9月,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三期项目建成投用。自2019年4月开建一期项目至今,4年多时间里,规划面积2000亩、投资160亿元的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集聚了42个优质项目,国产大飞机C919、C929等型号机头在这里制造,新都区成为国内快速崛起的航空制造基地。
      如今,园区集聚了仨川、永峰、裕鸢等一批“隐形冠军”“单打冠军”企业,建成了128条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生产线。园区已实现从“工序加工”到“零部件完整交付”的跨越,再从“零部件制造”向定制化高端机床研制、大部件研发设计、航空工艺创新、产业孵化运营、特色人才培育的突破。
      “目前,企业订单较多,接大单的能力远远强过以前。”四川仨川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斌说,企业生产效率较入园前普遍提高50%以上。

    “建圈强链”的一朵朵“莲花”
      一份新都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如是形容:如果将链主企业比作莲心,产业链、要素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就如同层层发散的花瓣,构成了产业“建圈强链”的一朵朵“莲花”。
      4年来,为产业“建圈强链”蓄水养鱼,一大批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起来。新都区与上海交大共建“两院一中心”,引进西工大成都研究院、深思实验室成都研究院等,通过“国企投建、链主牵头、部门协同”方式实现园区核心技术工艺集约共享。
      “蓄水养鱼”,投资基金的杠杆效应也在放大。新都区通过区属国有企业联合川发展、市产投等省市国有资本、行业领军企业组建多只产业基金,撬动200亿元以上资本投入,累计投资优质项目50余个,牵引重大项目落地16个,8个项目陆续进入上市通道。
      为产业“建圈强链”蓄水养鱼,在政策支持、引育人才、打造空间载体、优化营商环境等各个方面,新都形成了完善、优质的工作思路和方案,不断推进航空产业这一池“莲花”,越长越大,越开越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