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撒哈拉沙漠里的“四川玫瑰”

  •     

    记者手记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
      “喝过尼罗河水的人,还会再回来。”行走在埃及,经常都会听到这句话。自贡妹子龚倩的故事便印证了这句谚语——一次埃及旅行,让她嗅到了商机,回到埃及办起了花岗岩加工厂。
      抵达开罗的第一天,在埃及川渝同乡会组织的座谈会上,记者认识了龚倩。在一众男性面孔里,披着长发、穿着粉色长裙的龚倩格外显眼。在开罗做石材生意的有60多位中国人,只有她一位女性。
      “2011年我来埃及旅游,看到金字塔就知道这里有很多花岗岩。”龚倩说。与多数人不同,做石材生意的龚倩不仅看到古文明,更看到了商机。后来她到埃及南方的阿斯旺省考察,那里花岗岩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加工厂很少,“我当即就决定留下来办厂。”
      在龚倩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开罗的石材加工园区。“刚开始时,我还在这里开叉车呢。”她说,四川人干练、吃苦耐劳、敢闯敢拼的性格,让她能在埃及闯出一片天。
      2015年,埃及政府开始在开罗以东沙漠地带规划一座新行政首都——新开罗。中国企业成为新开罗建设的主力军。大量的基建意味着石材需求旺盛,这也为龚倩带来了商机。“新开罗里的第一个高楼是中建集团修建的,里面铺的是我们生产的花岗岩。”
      埃及是最早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10年间,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人员交流越来越多。龚倩也开起了物流公司、奶茶店。今年,她还开始录制短视频,分享埃及生活以及如何在非洲做生意。
      说得来阿拉伯语、开得来叉车、谈得来生意,风风火火的她,就像是撒哈拉沙漠里的玫瑰。共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不仅是企业,更有像她一样的四川商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