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两周年之际,记者跟随巡护员进山巡护

    他们说,这里冷清了,也热闹了!

  •     

    县 域 新 气 象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侯冲
      一场透雨后,群山绿得锃亮,河水成了一块流动的翡翠。沿着河道,几个墨绿色身影向茫茫大山前进——那是徐铭和同事进山巡护。
      10月9日,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两周年前夕,记者来到位于绵竹市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管护站采访,跟随站长徐铭等人一同进山。
      唐家河管护站位于九顶山深处,是德阳市唯一发现野生大熊猫的管护站。身穿墨绿色制服的徐铭,手持弯刀,迈着大步走在最前面砍草。这个季节雨水充沛,野草疯长,带刀既能开路,也能防身。
      沿途是大小不一的石头,只能从一块跳到另一块。偶有平整的岩石,上面长满苔藓,湿滑无比,得万分小心。
      “看!”徐铭突然止住脚步,用刀指着一块断崖下面。刀锋所向,有一排密密麻麻的黑点,比咖啡豆略小。巡护员徐友明提醒,那是斑羚的粪便。
      继续向前走,空气愈发湿冷。脚下的河流不大,却在山谷中撞出“轰隆隆”的声响。很快,大家又发现几个叫不上名字的雉类脚印。
      “巡山时见到的野生动物多吗?”记者问。“咋不多嘛。”徐铭掏出手机,相册里毛冠鹿、红腹锦鸡等数不胜数。厚实的手掌、凸起的骨节,这双跟大山较量了一辈子的大手,在滑动屏幕时异常轻柔。
      走了两个小时,徐铭提议去矿部看看。顺着一条小道,穿过杂草,我们爬上一处废弃的矿区厂房,只见门口还挂着“响水沟磷矿”“城墙岩磷矿”两块牌子,墙上的安全生产记录,最后一项停在2016年。
      上世纪90年代,绵竹境内有很多磷矿。当时,徐铭开车运输矿石跑了七八年。“最忙的时候,100多台大车等着拉矿石,两三天才能排上。”徐铭回忆,车来车往、尘土飞扬、炮声震天,野生动物被吓得只能往山顶躲,植被遭到破坏,山里河道经常断流。
      改变发生在2017年——绵竹关停自然保护区内全部矿山。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如今这里除巡护员外,鲜有外人踏足。
      “冷清了,也热闹了。”徐友明说,冷清指的是人少了;热闹指的是野生动物都回来了、植被茂盛了、断流的沟渠涨水了,“它们才是这里的主人。”
      一番感慨,几个男人都有些沉默。这些曾“伤害”过大山的汉子,最终拿起弯刀、穿上制服,以脚步丈量山、用相机记录山、凭双手守护山。
      回到管护站,徐铭开始写巡护日志。从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到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管护站共记录了40多本日志。观察记录野生动植物、禁止外人进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及时发现盗猎行为……一本本巡护日志记录着巡护员守护的一方山水、万种生灵。
      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片区是大熊猫岷山种群交流廊道的重要位置,境内有野生动物大熊猫5只,其他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巡护日志为开展大熊猫小种群等自然资源科研调查工作提供了佐证。”大熊猫国家公园绵竹管理总站副站长林丽红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在绵竹境内规划面积366平方公里,设有8个管护站,共有42名巡护员。
      “10月9日,沿河道进山,看到斑羚粪便、野鸡脚印,其他无异常。”3小时的路程走完,巡护日志上,徐铭写下新的一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