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勉励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家精神在内容上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道尚德、尊师重教的核心理念,既是当下广大教师育才造士、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托的精神滋养,更是对新时代中国教师职业精神的深邃凝练和时代升华,蕴含和体现着新时代中国教师鲜明独特的精神气质。
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广大教师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化、明晰化和丰富化,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广大人民教师的理想信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要求广大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守教育报国理想,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落实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心无“小我”以赴之、深怀“大我”以从之、奋斗“无我”以成之。
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意思是说言行足以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着重视教师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并将师德作为为人师表的重要体现,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社会文化道德的示范作用。“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广大教师要涵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修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教育是科学,更是艺术。启智润心就是要启迪学生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传播知识,更要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国家之需、社会之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高超的教育艺术,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教育是面向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不但是对我国“万世师表”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传承,更是对标新时代“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教育公平的直接体现。因此,广大教师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尊重差异和个性多元发展,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让学生在个性充分发展和共创的课堂文化中自由舒展,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而更好地成长。
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探索精神。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当今世界,知识更迭和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不断演进,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需求日新月异,教师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处于新时代的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的扎实学识,更要有如“江海”般不断更新的育人智慧和学养。“学不可以已”,教师只有成为笃行不怠的终身学习者,潜心钻研,持续提升自我,才能拓宽知识视野和边界,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升级育人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更加自信地教好每一名学生。求是创新则需要教师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研究真问题,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广大教师要精于授业、解惑,善于应用优质教育资源,更新教育手段,创新育人模式,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之心、对课堂充满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聚焦培养更多富有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一目标,让更多学生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人才。
涵养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仁者爱人”是中国人骨子深处最高道德标准和人格理想,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核。教育是付出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乐于教导学生、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但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情感基础,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好老师应该是充满爱的“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师的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这种爱体现在“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乐教情怀,体现在关爱每一名学生的师者仁心,体现在甘守三尺讲台的两袖清风。为此,广大教师要牢树“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和抱负,热心从教、精心从教、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以潜心教书育人为己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引路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滋养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
笃定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弘道追求体现了教育家放眼全球、立足人类文明进步的宏大视野。古往今来,我国的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优良传统。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放眼全球、心系人类文明进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促进人类共同进步。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准确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和多元知识背景,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具备应对参与全球事务能力,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福祉的新时代公民。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整合育人资源,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载道、以文育人、培根铸魂,以宽广的胸襟积极主动吸取人类丰富的文明营养,着力造就顺应时代发展,既具有胸怀天下气度,又体现中国人志气、骨气、底气的时代新人。(执笔人: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张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