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万高铁建成开通,只是个逗号”
——专访印尼中国高速铁路公司(KCIC)执行董事张超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眉灵 吴忧 黄潇 吴亚飞 何卓彦
10月2日,雅万高铁正式启用。作为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建的“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印尼和东南亚首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雅万高铁自开建以来就备受关注。开通运行前夕,记者专访了印尼中国高速铁路公司(KCIC)执行董事张超。
“中国高铁”走到印尼
曾有质疑声,但现在都关心“什么时候能坐”
记者:雅万高铁被视作中国印尼两国务实合作的旗舰项目,中国和印尼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在您看来,它的“标志性”体现在哪里?
张超:雅万高铁是一个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项目,既顺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又与印尼总统佐科·维多多倡导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相契合。
对中国来说,这是中国高铁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的“第一单”,是高技术含量的“走出去”,标志着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输出。对印尼而言,“全球海洋支点”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而雅万高铁让印尼成了中国之外唯一的高铁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的国家,将成为印尼的新地标。
此外,雅万高铁的中国印尼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和理念,体现的原则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更体现了具体环境、不同时点要求下,实事求是推动项目的一种对接。因为“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源自中国,但“一带一路”项目落地需要所在国和中国相向而行。
记者:2015年雅万高铁项目启动初期,您就来到了印尼,全程跟进、见证了雅万高铁建设全程,是KCIC资历最老的中方人员了。这8年来,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张超:是当地对中国高铁的认可。中国和印尼决定合作共建雅万高铁的时候,印尼国内也有反对的声音,他们对“中国建设”持怀疑态度;但现在,这些声音都没有了。特别是随着建设收尾,印尼国内都在关心“什么时候建成”,建成后又关心“什么时候开通”“什么时候能乘坐”。
从怀疑到期待
中国速度带动发展,印尼民众花式打卡
记者: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改变?
张超:一方面,印尼各方深切感受到了雅万高铁项目建设带来的好处。雅万高铁作为印尼史上最大的外来投资项目,对有关经济的拉动作用、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是不可忽视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本地化采购达到了70%以上,大量招聘印尼员工参与工程建设,累计为当地带来5.1万人次的就业,累计培训印尼员工4.5万人次。很多员工通过在雅万高铁的工作,实现了个人技能的提升和家庭生活的改善。下一步进入运营阶段,客运服务、设备检修及相关配套产业延伸服务每年也将创造3万个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高铁这种新型、高速、便捷、环保、安全、高效的轨道交通服务方式,将给当地带来巨变。雅万高铁启用之前,当地只有一条时速60公里的火车,从雅加达坐到万隆要3个多小时,现在只需要40分钟。这种速度必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快速流通,这也是快速发展的印尼所需要的。
记者:我们去试乘雅万高铁,乘客都说“火得很”,网上预约免费乘车是一票难求,还有很多人在车上立硬币。
张超:雅万高铁9月7日开通运行后,公众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免费试乘,预约的人很多,每天4对列车几乎趟趟满员。印尼民众也是花式打卡,除了立硬币,还有立护照、倒立矿泉水瓶等,网上很多这种小视频。
“逗号”之后如何走
不断提升团队整合能力,当好试金石
记者:现在雅万高铁已开通运行,马上要收费运营了。您肩负的使命,是不是要告一段落了?
张超:这是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雅万高铁是中国印尼共同合资建设、运营的一条高速铁路,建设结束后,后续共同的投资管理、运营管理还是重要的工作和内容。对KCIC来说,雅万高铁建成开通,还只是个逗号。
记者:“逗号”之后的运营阶段,有哪些打算或考虑?
张超:KCIC的标语是connecting(连接)、sharing(分享)、growth(成长、发展)。回顾雅万高铁动工以来面临的诸多挑战,我们一直是一路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升个人、企业、跨文化的中国印尼团队的整合能力。
雅万高铁将成为“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一个有益的案例,也将成为中国印尼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推动项目的一个试金石。我们将不断总结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升中国和印尼团队的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必然是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甚至是创造成绩的能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