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2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个是脱贫村
脱贫村“蝶变”记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燕巧
9月30日一大早,位于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呈现出一片忙碌的景象。“昨天接待了20多位游客,今天又有30多位游客入住。”茗新村党支部书记张俊林满脸洋溢着喜悦笑容说道。
今年9月,农业农村部公布了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四川有12个村入选,其中就包括茗新村。记者梳理发现,这12个村当中,有5个是脱贫村。
脱贫村如何“蝶变”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记者从茗新村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产业“接二连三”
脱贫村迈步农旅融合
走进茗新村,黄墙红瓦的彝家新寨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位于半山腰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文旅综合体为村庄增添了一抹亮色。而该综合体正是茗新村迈步农旅融合发展道路的起点。
茗新村曾一度被贫困所困扰,2017年,茗新村正式建制。如今,茗新村的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建成153栋彝家新房,1.5公里通村组产业路,椒江太阳坪小学、幼儿园相继投用。此外,村里还发展起了金银花、天麻、白及等种植业,以及艾草加工等加工业。目前,全村已有5家企业入驻。
推动产业“接二连三”。去年下半年开建的“彝步千年·文旅新寨”文旅综合体,于今年6月正式建成。该综合体拥有400平方米的休闲咖啡馆、600平方米的主题餐厅、200平方米的国风茶室,以及13间特色民宿。
张俊林告诉记者,虽然“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才开始试运行,但这里的民宿在中秋国庆假期的预订量已经达到70%。
“我们委托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综合体进行运营,每年可以获得5%的营业额分红。”张俊林说,综合体的投用,将充实集体经济收入,同时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现在不仅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3个孩子。”曾经在外务工的村民吉沙乌牛说,“彝步千年·文旅新寨”建成后,自己便决定不再外出。
脱贫村“蝶变”
增强脱贫地区发展动能
发展乡村旅游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的这些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将资源、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经济优势,以农促旅、以旅带农,实现农旅结合,进一步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9月25日,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首届采笋节启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这里采笋、赏景。2017年,四川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处试点范围内的万年村,充分挖掘大熊猫文化,发展民宿酒店、方竹基地等产业。2022年,万年村人均收入已达1.9万元,村集体收入达64万元。
位于乌蒙山区的泸州市古蔺县大寨苗族乡富民村,曾是全乡最穷的村。2017年,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富民村通过大面积种植菊花,打造“花海迷宫”,举办菊花节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不仅如此,曾经村里千人左右的在外务工人员,近几年已经有400多人回乡创业。
脱贫村“蝶变”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不断提质升级的同时,带动更多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对比去年,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游客至少新增了20%以上。”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月坝村今年新投用了花前月下酒店和户外露营基地项目,月坝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张菊容介绍,新项目不仅可以新增接待400多名游客,还进一步带动了4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
月坝旅游提质升级是脱贫地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项目之一。为更好地探索脱贫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日前省乡村振兴局、财政厅在15个脱贫地区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全链条发展试点,在15个脱贫地区开展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在18个安置区开展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示范区创建试点,不断推动脱贫地区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持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动能。
今年以来,全省大力构建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体系,截至7月底,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占比已达到61.42%,实施了一大批促增收的帮扶项目;全省实现脱贫人口务工就业235.7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