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县:以名县创建引领文旅高质量发展
-
兴文石海风景区内的“大漏斗”。高高耸立的地表奇观——兴文石海夫妻峰。
□张鹏宇 吴予三(图片由兴文县委宣传部提供)
近年来,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宜宾市兴文县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文旅产业作为县域经济支柱,每年设立5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旅游“三创”联动工作指挥部,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引领,同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兴文石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不断探索文旅发展新路径,努力把文化旅游打造成富民兴县的支柱性产业,为建成人民幸福的秀美苗乡而奋斗。
以创建天府旅游名县为引领,宜宾兴文文旅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科技+旅游”老景区焕发新活力
今年中秋、国庆将至,四川省首个世界地质公园兴文石海景区为迎接假期的到来,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通过“地质+科技”的呈现,让游客在酷似“月球基地”的溶洞内互动留影,感受浪漫。
该景区在天泉洞开发了宇航洞降、浪漫星河、火山熔岩等溶洞沉浸光影项目。步入洞穴,游客仿佛进入奇幻星球,观火山喷发,赏水中明月,看天上繁星。
兴文石海景区风景秀美,因石海、特大天坑、地下溶洞“三绝共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教科书式地质景观”。这里不仅是中国发现和研究天坑最早的地方,也是研究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
兴文石海景区、僰王山景区正在从传统观光游向深度研学游转变。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地学类),兴文石海景区充分挖掘地质元素,以地质科普为核心定位,开发了前“石”今生地质科普、“竹”够有趣自然生态等特色研学课程。“为进一步发挥地质公园资源优势,把研学产业做深做实,景区将在中秋、国庆期间推出天泉洞地质体验馆科普项目。项目结合AR、VR等新技术,以参与体验为核心,让游客在沉浸中了解地质变迁。”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景区还开通了中环线环绕天坑新游线,打造了飞拉达、溜索、丛林穿越、滑草、地洞河探险、溶洞攀岩等运动项目,推出了帐篷露营新产品。
“文化+旅游”融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兴文苗族花山节、僰人赛神节、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小龙虾美食节、烤鱼音乐节……“今年以来,我们做到每月有一场大活动,让游客春夏秋冬四季来兴文都有好耍的活动。”兴文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联手、市场化运营”的重大节会活动举办机制,不断向外拓展兴文县的影响力。
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也是古僰人主要活动的区域,近年来坚持“风景为形、文化铸魂”,立足独特的僰人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文化、地质元素等,打造僰人巨石阵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苗医药康养体验馆,把文化作为推动旅游发展重要动力。
在弘扬红色文化方面,兴文县投资2.5亿元进行红色旅游环线提升改造,以红色文化为依托,串联九丝城镇、大坝苗族乡,通过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公园),推动涉及乡镇的红色文化体验、苗族水乡休闲旅游等文旅业态建设,实现集镇居民从传统农业向民宿餐饮、商品销售等旅游商贸服务转变。“当前正在完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设施配套,预计今年内将开园。”兴文县文旅发展投资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为进一步提升和丰富游客体验,兴文县还以“夜游、夜宴、夜演、夜娱、夜购、夜宿、夜健”为主要内容,重点打造“一城一街一广场”三大夜间经济集聚区,创新发展多元夜间消费业态。近三年策划招引文化旅游重大项目20个,投入资金150亿元,兴文县城区建成以中山街苗族特色风情街、苗城印象特色街区为核心的夜间经济消费集聚区。
“生态+旅游” 争当先行区排头兵
9月19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以竹代塑”标准化工作推进会在兴文县举行,与会者围绕推进“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当前,兴文县依托连片竹林面积达到52万亩的优势,积极抢占“以竹代塑”新赛道,创新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共融发展,以小竹子撬动大产业,打造宜宾市“以竹代塑”推进“样板示范区”。
当前,兴文县以兴文经开区竹产业园为做强竹加工的主阵地,重点打造“竹代塑、竹食品、竹纤维、竹纸浆”产品链,落地浆纸一体化延链补链项目、竹基复合材料生产项目等,已发展竹浆、竹纸、竹炭、竹饮料、竹纤维、竹家具等竹产品多达3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竹产品产值已超50亿元,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兴文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紧紧抓住宜宾建设全省首个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的机遇,大力发展“以竹代塑”产业、碳汇交易等新兴赛道,力争竹产业综合产值尽快突破百亿元。
争当先行区排头兵,兴文还在大力发展避暑旅游、康养度假等新兴业态。
夏季,仙峰山森林公园成为远近有名的避暑胜地,兴文正依托奇秀峻美的仙峰山、幽静灵幻的方竹迷宫、苍翠神秘的老林氧吧等景点打造康养度假目的地。同时依托苗医药文化打造西部医疗康养高地,投资1.1亿元打造兴文苗医药体验馆,体验馆融合文化传承展示、特色康养体验、康养膳食品鉴以及苗医药研发等内容,创新研发苗药浴包等20余款苗医药大健康产品,开发16款四季药膳套餐,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3.6万亩,每年接待游客5.1万人。
“农业+旅游” 富民兴县促乡村振兴
“来兴文感受苗乡风情、品尝美味的小龙虾……”近日,兴文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化身“天府粮仓”好品推荐官,向网友推介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兴文石海小龙虾。当下,兴文县正朝着小龙虾发展的“大目标”迈进:将以2万亩稻虾示范区为引领,带动全县10万亩稻虾产业发展,预计到2025年实现年产小龙虾2万吨,综合产值达50亿元。
以小龙虾等农业产业为基础,兴文县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通过整合农业种植加工、生态观光研学,建成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共乐坝稻虾公园等农旅融合景区,带动了富硒大米、小龙虾、方竹笋、竹制品、乌骨鸡、绿茶等十多个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兴文山地乌骨鸡、兴文方竹笋、兴文猕猴桃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兴文石海小龙虾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商标。
“我们把融合发展作为重要路径,突破产业界限、行政区划界限,推进文旅与交通、农业、工业、商贸的深度融合,将产业作为文旅业态发展增长点。”兴文县委相关负责人说。
兴文县围绕让“民房变民宿、产品变商品、农田变景点、乡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打造了8个A级精品景区,并成立文旅创新投资平台,推进景区和度假区的项目运营和改造提升、业态布局、宣传营销,解决村民就近务工230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人均增收3000余元,2022年接待游客1221.11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3.5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