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新时代曲艺创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曲艺工作者等展开“头脑风暴”

    要在传统与现代找到平衡点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不能让人才流汗又流泪。”“作品投入市场,拿给观众检验,说一千道一万,两横一竖继续干。”“总想办法往得奖标准强行贴标签,小剧场观众是不会喜欢的。”9月26日,中国曲协加强曲艺创作推进会在乐山举行,与会者妙语连珠,其中不乏辛辣务实的观点。
      推进会聚焦新时代曲艺创作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痛点与难点,基层一线曲艺工作者、全国各地曲协代表、曲艺研究者、管理者一起交流经验、分析问题、寻求共识。他们纷纷表示,要在传统与现代、创作与市场中找到平衡点。

    怎样营造良好的创作生态?
      要保持优良创作传统,但也要规范相关机制
      好的曲艺作品源头是有好剧本,好剧本一定离不开好的创作人才。怎样保护好人才,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作生态?
      “近年来,江苏开启以3年为周期的‘师带徒’计划。”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孙志兵介绍,进入“师带徒”计划的师徒,每人获得10万元的支持。计划对每对师徒的指导次数、作品等进行量化考核,列出详尽的传承三年规划。计划开启以来,江苏省先后有29对师徒入选,超5位徒弟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音乐金钟奖。此外,当地政府设立并支持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做好冲击文艺高峰的作品储备。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唐爱超也分享了浙江戏剧名家孵化计划,整个计划要求公平公开竞争,一人一方案,集中力量培养行业领军人才。
      作为行业领头羊之一,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先后培养出相声演员马季、李文华、唐杰忠、姜昆、冯巩等曲艺名家,他们一直保持着表演和持续创作的优良传统,为各大晚会输出大量标杆式优秀作品。“机制一定要规范,尊重人才知识版权。”团长王宏坤分享了其中的“秘诀”。他注意到,许多鲜活的故事,往往来自最基层的学员,“一定注意署名,不能让基层工作者流汗又流泪。”

    怎样让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
      要深入生活,但也不能为市场而舍本逐末
      如何在保留创作者个人能动性的基础上,让作品与时代同频共振?
      “创作好作品是每个曲艺人的愿望,大家需要深入到生活中去,把心灵感悟融入曲艺创作之中。”中国曲协副主席暴玉喜说。
      在从事曲艺研究的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看来,所有曲艺品种都离不开方言艺术,不能为了拓宽市场而舍弃曲艺本质,也要避免曲艺过分歌舞化、碎片化、杂耍化。
      以项目为抓手是不少曲艺院团的做法。四川曲艺流动讲堂在保留专家授课、改稿、座谈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授课专家示范演出和学员专场惠民演出等形式,将课堂授课和舞台展演结合起来。“专家不只授课,还要做演出示范;学员们不只听讲,还要登台展现。这种带有极强互动性的教学促进方式让老师和学员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更彻底、更有效。”四川省曲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李多介绍,在平时创作中,协会组织曲艺家与各艺术门类的创作者一起深入生活,交流互鉴,更好地开拓视野、捕捉题材、挖掘内容、促进创作,推出《三星伴月》《种子》《九曲黄河第一湾》等一批较有质量的曲艺新作。
      上海的“滑稽下午茶”以轻松聊天的氛围更显“海派”。“滑稽下午茶”展开创作者头脑风暴,曲艺编剧可以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集思广益,打造出的精品不是按件计费,而是以作品质量评级付稿酬,为推动创作思路寻找更多可能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