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艺术双向奔赴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潮”在哪里?
-
数字火炬手点燃主火炬。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华小峰 摄9月23日,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入场。图为川籍运动员吴艳妮。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志浩 杭州报道
9月23日晚,钱塘江水的拍岸声,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内观众的欢呼声相互应和,共同融入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的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视听盛宴中。
纵观开幕式各环节,数字科技力量和东方美学相互融合,将杭州五千多年文明史、千年宋韵文化与数字之城的特质融合展现。以深入现场的生动视角,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带你解读群“潮”奔涌的开幕式,一探宏大场景中的精致巧思与唯美细节。
潮在数字科技
上亿人联手传递共同点燃主火炬
大型体育盛会的开幕式上,主火炬的点燃方式往往是讨论热度最高的话题。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导演团队选择了提前揭晓答案——以万众参与、数字互联的方式点燃亚运主火炬。
莹莹微光,汇聚成炬。主火炬的点燃始于钱塘江上无数小火苗和发光点的汇聚,这些小火苗和光点都是此前“亚运数字火炬手”活动中,上亿参与者的化身。
光芒集聚成的金色数字人,从钱塘江上空腾空而起,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有着“大莲花”之称的杭州奥体中心上空。随即,数字人翻越体育场,来到现场长达185米的立体网幕上。随着浪花造型的主火炬徐徐展开,数字人和最后一棒火炬手、奥运冠军汪顺一起点燃了主火炬。这一刻,象征着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同频共振,表达出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望。
与水相伴、因水而兴的杭州,用数字科技将钱塘江大潮搬到了场内。超大的地面屏幕通过数字流体计算还原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鱼鳞潮等钱塘江潮水的形态。
尤其是壮观至极的冲天潮,奔涌的碧绿色数字虚拟浪花从地面直贯空中,全场震动。演员在整个体育场的空间里,或恣意飞翔,或缓步而行,或并行疾跑,他们用不同节奏的步伐与地面屏幕各种形态的浪潮即时互动,带来“弄潮儿”与潮共舞的精彩表演。
潮在东方美学
这是可以嗅到桂花香的开幕式
9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气秋分,正值金桂飘香时节。作为杭州的市花,桂花成为开幕式首尾呼应的关键元素。
运动员入场时,耳边响起了动感激昂的“桂花鼓”声,当最后的主题曲《同爱同在》唱响之时,场内上空飘散的是仿真“桂花雨”,四处散发的桂花香氛打破了“次元壁”,在视觉和听觉之外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以“蟾宫折桂”的中式浪漫寓意,向运动员发出诚挚祝福。
开幕式总撰稿冷凇介绍,导演组主要聚焦秋分与桂花、水与潮、宋韵与诗词等文化元素,体现立体美学和东方美学的融合,实现科技和艺术的双向奔赴。
桂花之外,良渚文明、西湖、大运河、书画……一系列底蕴厚重的人文符号悉数登场,借助高超的表现手段,彰显东方美学的独特吸引力与感染力。
水墨入诗画,烟雨染江南。在《国风雅韵》表演篇章,传统水墨画在数字视效的加持下,搭配可移动的立体山水景观模块,在地面缓缓晕染铺开。演员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以阵列变化、身法动作呼应中国山水画所独有的留白之美。
杭州地标建筑拱宸桥也通过裸眼3D技术登场。全景立体影像构筑的拱宸桥从画中凸显,跃然眼前,一边连接着古代的杭州,另一边又通往现代杭州,带来了一场跨时空的联动。
AR技术助力,寄托美好心愿的灯笼升腾,融汇为点点星河流向远方。现场演员反复吟出张九龄的名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向全亚洲朋友传递出充满诗意的亲切问候,为这场充满东方美学的人文盛宴提供了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