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运会体育场馆 这样可持续利用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雷倢 封面新闻记者 陈羽啸
      成都大运会之后,如何规划利用好49座大运会体育场馆,让其更有生命力?成都已经有了明确的路径。
      9月15日,《成都大运会场馆惠民和可持续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在“后大运时代”,场馆如何实现充分再利用,做好大运场馆的赛事活动植入、惠民服务供给以及可持续利用,积极回应市民的观赛健身需求?这个方案提供了具体的指南。

    四大工作原则
    能赛尽赛 支撑引领
    应开尽开 一场一策
    综合利用 多元发展
    协同支持 加强维护
    四个方面保障大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
    重大赛会植入
    全民健身开展
    场馆惠民开放
    场馆招商引资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
    成都大运会闭幕式举办地
    未来将开创更多国际演艺项目和超级品牌
    坚持以音乐为主题
    结合文化、体育、旅游、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
    深入推动“音乐+”概念跨界融合
    计划推出2024春节光影艺术节等

    开创“音乐+露营”新消费业态
    公园双面主舞台
    是万人大型音乐节等演出的常驻表演地
    主打“露天”牌
    与室内演唱会形成差异化竞争

    成都大运会体育场馆举办万人大型演唱会
      今年预计超20场
    成都露天音乐公园 4场
    今年已举办华晨宇、许巍的4场演唱会

    凤凰山体育公园 12场
    今年已举办李宇春等的4场演唱会
    下半年还将举办张学友等的8场演唱会

    东安湖体育公园主体育场 7场
    今年已举办薛之谦等的2场演唱会
    下半年还将举办五月天等的5场演唱会
      (据不完全统计)

    东安湖体育公园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举办地
    未来龙泉驿区将依托场馆设施
      精心塑造体育赛事品牌

    A
    赛事
    举办
    让更多高级别赛事落户大运场馆
    城北体育馆
    大运会所有场馆中第一个在会后开放办赛
    近日举办了2023中国·成都体育舞蹈公开赛
    2023年第十五届中国西部中心城市体育舞蹈公开赛
      第十四届中国成都体育舞蹈国际公开赛热身赛

    赛事引进和举办
    ●已落户大运场馆的重大体育赛事
    2024年汤尤杯
    2025年世运会
    ●将积极申办
    世界田联田径世界杯
    短道速滑、体操、艺术体操和乒乓球等项目国际高级别赛事
    ●逐步建立
    适应成都需要、彰显成都特色、着眼长远科学精细的赛事体系
    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投资和消费增量
    最大限度发挥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综合效益

    B
    全民
    健身
    推出“大运场馆运动嘉年华”
    ●策划推出“大运场馆运动嘉年华”系列活动
      以“走进大运场馆·共享全民健身”为主题
    配套开展体质监测、“运动处方”开具等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积极申办国家级全民健身赛事
    争取全国全民健身大赛、全国社区运动会等活动
      长期落户适配大运会场馆
    ●支持举办青少年体育赛事
    在城北体育馆、成都现代五项赛事中心等大运场馆
    组织开展
    成都市“三星”青少年赛事、成德眉资体育同城化青少年赛事
    篮球、排球、游泳(跳水)、射击、柔道、轮滑、乒乓球等赛事
    全年举办次数不少于200场次
    ●重点引进田径世界杯、世界游泳锦标赛、苏迪曼杯、亚洲杯等知名国际赛事和U系列篮球赛等全国性赛事
    ●加快孵化培育龙马马拉松、东安湖半程马拉松为全国马拉松大满贯系列赛事,打造本土赛事IP

    C
    场馆
    惠民
    持续更新发布“场馆惠民开放清单”
    原则
    能赛尽赛、应开尽开、分类有序
    持续更新发布“成都大运会场馆‘一场(馆)一策’惠民开放清单”
    引导广大市民走进大运会场馆,共享大运成果

    最新发布的惠民开放清单
    ●包括东安湖体育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在内的23个场馆
    根据情况设置开放区域和对应的运动项目
    面向市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承担公共体育服务为主的市、区(市)县所属场馆
    依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
    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天数不少于330天
    每周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5小时
    ●在蓉高校和学校所属体育场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有关法规
    探索建立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机制
    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场馆面向社会开放

    D
    场馆
    招商
    不断增强场馆“自我造血”功能

    场馆招商、功能延伸
    ●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电子竞技方面
    将积极引进有影响力的职业俱乐部根植大运会场馆
    定期举办职业赛事为场馆持续引流
    ●将成都打造为全国知名的“金牌球市”
    不断增强场馆“自我造血”功能
    ●强化多元业态开发
    促进场馆冠名权、空间运营权、赛事赞助权、赛事转播权
    这些产业要素高效配置
    ●大力支持大运场馆市场化运营
    积极引进和培育
    文艺演出、体育培训、会议展览、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商业资源入驻
    ●利用“体淘荟”等体育资源交易平台
    定期发布体育场馆运营机会清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相关大运场馆
    加快引进全国知名专业运营服务团队(企业)
    培养本土场馆运营人才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