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要闻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开展
看辉煌巨变 谋美好未来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昊 华小峰 杜杰
70年栉风沐雨,70年高歌奋进;70年感恩前行,70年璀璨成就。
9月15日,作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壮丽辉煌七十年 感恩奋进新阿坝”为主题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成就展在马尔康市正式开展。1500平方米的展厅里,2000余张照片、500余件展品以及多处新媒体展示区,记录阿坝大地的日新月异,展现阿坝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永不停歇的奋斗英姿。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当天,记者走进成就展展厅,感受阿坝70年巨变。
实物为证 多角度讲述阿坝之变
在展馆序厅,主题形象墙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为衬底,左右两侧采用民族元素,底部飘扬交织着白色的哈达与红色的羌红,寓意吉祥如意和感恩奋进。“党的光辉照阿坝”主题雕塑上,一幅阿坝州地图呈现在记者眼前,13个县(市)像酥油糌粑一样紧紧融在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9个大字格外醒目。
成就展以生态、发展、民生、稳定、作风5个关键词为主线,以“编年体叙事和专题化叙事”相结合,分4个篇章、11个单元、36组场景,再现阿坝民生改善之大,展示阿坝产业发展之效,解读阿坝发展路径之新。
为了办好此次展览,阿坝州成立专班,策展布展团队前后筹备约5个月。“光是展览设计稿和文字大纲就改了60多次。”阿坝州委宣传部工作人员金绍娜告诉记者,要讲好阿坝70年的发展故事,要做的工作太多了,“特别是实物展品,很多都来之不易。”
一顶破旧的牦牛毛织黑帐篷引起记者的注意。黑褐色的篷布下,土灶砌在正中,旁边摆着牛粪。“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牧民帐篷,现在存留极少,我们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在红原县辗转找到。”讲解员祁明涵边说边走到一顶白色帐篷旁,“这是现在牧民用的帐篷,防雨、防潮、面积更大,也更轻便。”阿坝州每个牧民家庭都配发了这样的白色帐篷,一同发放的还有太阳能照明设施、牛奶分离器、折叠床等“九件套”生活必需品。
“这辆拖拉机是位于汶川的原岷山机械厂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产的第一批产品,我们按1∶1复刻的。”祁明涵指着眼前的“二维半”艺术造景说,当时,这种拖拉机还出口到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阿坝州民族工业的起步与发展。
展品中有很多老照片,在《阿坝印记》场景中,第一部在阿坝州拍摄的电影、阿坝州第一家上市公司等老照片都是第一次展出。
记者注意到,整个展馆到处可见多民族元素:每个展厅上围的吊边和下围的包边都有藏族、羌族的建筑或服饰图案。展览线路设计也结合阿坝特色,225米长的展线走向仿照了黄龙景区五彩池的景观走向。
光影为证 沉浸式感受阿坝之美
展陈场景要出新,离不开科技手段。展馆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将音频、视频与VR体验等不同场景相融合,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体验。
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出生的第一只小黑颈鹤“岁穗”,成为“今日阿坝”BOX空间VR体验区的“领航员”。记者走进BOX空间,以“岁穗”的视角从高空向下俯瞰,仿似人在空中翱翔,眼前景色不停变换,九寨沟、黄龙、四姑娘山、达古冰川等景色令人目不暇接。
在AR换装体验区,精美的藏族、羌族等多民族服饰通过AR技术手段实现个性换装体验,参观者只需稍动手指就可“穿”上民族服饰、拍照留念。
两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宝宝机器人——冬洽和白吉不时发出可爱的声音,它们也是讲解员。在大熊猫唐卡数字化展示环节,冬洽和白吉带领观众“进入”长172米的大熊猫巨幅唐卡《大熊猫百图唐卡长卷》,并沉浸式展望未来的五个现代化新阿坝。
奋进的阿坝,也是全州各族人民共同建设、共享发展成果的阿坝。展馆中,一张特殊的照片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这张金川县卡拉脚乡二普鲁村的“全家福”上,323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展现出民族地区最美和谐画面。
照片里,九寨沟火花海震后“补妆归来更美丽”;展示区里,“净土阿坝”农产品琳琅满目……处处展现阿坝业兴、民富、村美、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