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二十讲,以杜诗之名打开成都
一个诗人 一个作家与一座城的诗意与深情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成博
一千多年前,杜甫从甘肃长途跋涉来到蜀地,把自己一路上的行走、观察、发现、体验、感受,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表现出来,让肉身和灵魂都能找到“在大地上诗意栖居”之感。
2022年2月12日,在杜甫1310岁生日当天,由川观新闻、封面新闻、上行文化主办的阿来系列讲座——“杜甫成都 诗”在阿来书房正式启幕。此后的一年半,阿来讲了二十场杜诗,带领大家一起领略杜诗里的人情、自然、历史、城市,以及杜甫高超的写诗技艺。据统计,从2022年2月12日开讲到2023年9月9日收官,全部讲座线下听众近两千人次,线上总流量已逾四亿!
重温杜诗 领略成都风物人文
开设讲座,以杜甫诗歌为主线,对成都文化、古诗词进行深入讲解,一直都是阿来的愿望。在他看来,“成都以一座文化名城存在,文字的记录非常重要。书写成都,最优美,数量也最多的,就是杜甫了。”
杜甫在成都5年多时间,写下200多首关于成都的诗篇。清澈的江水、丰富的植物、温润的气候、众多的古迹、时人的身影与生活场景、城市的气象,无一不在他笔下清晰呈现。这种“诗歌本”式的记录,在阿来看来,除了给文学史留下宝贵财富之外,还对城市史大有意义,“在杜甫入川之前,没有人这么细致地观察过成都风光,也没有人以这样的审美格调来表达过。杜甫是给成都人文之美和自然之美最早定下基调的那个人。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的诗意。甚至可以说,唯有跟文字、文学联系起来,一个城市的文化生命才会真正产生。”
阿来在成都开讲《杜甫 成都 诗》当天,便选择了杜甫到达成都时写下的第一首诗《成都府》。
阿来说,成都从秦汉时代起就是一座名城,但是直到杜甫之后,成都才逐渐成了历代文人的“宠儿”。成都与杜甫,是一种相互成全的关系。正如明代学者李长祥所说,“少陵诗,得蜀山水吐气;蜀山水,得少陵诗吐气”。阿来认为,杜甫在成都找到了审美的精髓,找到了将诗歌与自然山水、人生际遇、家国情怀进行结合的方式,这种来自巴蜀的“无言之教”与杜甫在诗歌上的成熟差不多同时发生。在他人生最后十来年流寓四川期间,杜甫迎来了他诗歌上的成熟期,“无论是在艺术上、思想观念上,还是诗歌理论上,在杜甫生命中最后的十来年,都走向了成熟。”
阿来说,流寓蜀中,杜甫仍然不忘“忧国与怀乡”。《登楼》《黄河二首》《大麦行》《天边行》《忆昔二首》《至后》《恨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作品,就是证明。阿来认为,这些作品透露出一种“史诗”的气质,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我们今天读杜甫,读他的忧国诗、怀乡诗,除了读出当时时代的悲怆、他个人生存的那些尴尬意味以外,更要从他的诗里得到那种经过升华的,从语言到情绪,到我们国家意识、文化意识的那种美丽。”
阿来还通过对《草堂》《四松》《题桃树》等诗词的解析,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杜甫的“后草堂生活”。在他看来,当杜甫回到草堂,小事入诗,首首是“史”。严武要重回成都任东川节度使,杜甫很开心,一扫往日的阴郁,写下了《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终于又回到成都了!草堂还在,并未毁于兵乱。杜甫欣喜之余,写《草堂》记之……阿来直言,之所以说杜甫的诗,是诗史,他不光写国家大事,还写生活场景和生活状态,“他给我们树立了一个诗史或者史诗的具体写法和标准,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温杜诗的理由。”
成果结集 《阿来讲杜甫成都诗》12月出版
杜甫用一首首诗歌定下了成都美好的调子,而阿来,又何尝不是以一己之力,花一年余时间,用一腔热爱和满腹才华,影响了一座城市的审美?“杜甫成都 诗”除了在阿来书房开讲,还走进雪山脚下,带领听众进行了一场穿越古今的人文之旅……同时,讲座在抖音、腾讯、新浪、咪咕、快手、百度、支付宝、知乎、小红书、喜马拉雅、听听FM等多家新媒体平台,以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发布。通过现代网络视听科技手段与精品文化内容的完美融合,大大助推这些精彩内容“出圈”,让优秀内容被更大范围受众看见,让书香飘进更多寻常百姓家。
从线下到线上,阿来持续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带来诗书盛宴,成为助推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
转眼一年半。2023年9月9日,“杜甫 成都 诗”迎来收官之讲——第20讲。这一讲,是讲座的落幕,也迎来成果结集:根据该系列讲座精编出版的实体书《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封面正式揭幕。
关于这本书的诞生,出版策划人赵娟透露,整本书以阿来系列讲座——“杜甫 成都 诗”的20讲内容为核心,同时,还将邀请书法家、画家以书画艺术形式诠释阿来讲解的杜诗,一并收入书中。
当天揭幕的封面令众人眼前一亮,古典、瘦长、雅正、俊秀融为一体,豆青色封面上,蜀地群山连绵起伏,墨韵见笔,浓淡有韵。
据了解,由阿来书房、上行文化等精心准备,联合四川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阿来讲杜甫成都诗》实体书即将在今年12月30日前与读者朋友见面。
新的开始 “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接续而至
“我们的系列讲座不得不结束了。公元765年,杜甫在万里桥头上船,不得不离开成都了。”9月9日,在“杜甫 成都 诗”第20讲中,阿来依依不舍。
2022年2月12日,阿来的一个心愿在阿来书房得以实现——开设“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为广大读者赏析杜诗,讲解杜诗里的成都。一年半的时间里,杜甫从阿来的讲解中“活”过来,重新站在了成都人的面前。通过一首首杜诗,真正看到这座城市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
“这种文化积淀和传承,也正是今天我们研究杜甫、感念杜甫、公开演讲剖析杜甫的最大意义。”阿来说。
接下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阿来系列讲座正式启动,将于10月在阿来书房开讲。
“从文翁石室、李冰父子、诸葛亮再到李白、杜甫、陆游、范成大,这些文化名人给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注入诗意的魅力。”阿来说,除了杜甫,范成大、陆游还有韦庄等,都是写成都写得好的,把他们的诗也拿出来讲一讲,是他一直很期待并希望实现的事情。“从《诗经》时代开始,中国文字的源头就有诗歌在,一直这样汪洋恣肆地壮大下来,构成了中国人情感的底色、情感的史学。所以,我觉得读诗很有意义。”
在阿来眼中,中国有自己的一部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开始,唐诗宋词一路下来,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审美经验,来表达中国人的事物、中国人的情感、中国人的观念。这个时候,对本国语言文字的研究,对其表现力的提升,就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希望通过开设“杜甫 成都 诗”系列讲座和“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让更多的人从更多的源头找到成都历史文化的根和魂,向世界讲述成都的历史、诗意、人文、自然、山水,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