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修工”牟勇:

    聚焦注塑设备智能化,打造无人工厂

  •     

    四川工匠故事

    □刘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底伊乐
      参观工厂,观摩先进生产线……近日,牟勇在珠三角调研时收获了不少智能制造领域的新经验。
      牟勇是四川长虹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自动化技术主管。他在制造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道路上已探索10多年,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近百名,累计完成400余台设备的自动化改造,曾荣获“四川工匠”等称号。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提出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牟勇表示,将和团队攻坚克难,弘扬工匠精神,持续为设备智能化探索献智献力,为建设制造强省贡献更多力量。

    从修机器到造机器 打破企业设备依赖进口的困境
      拆解设备,加装自主研发的覆膜装置,编制程序,试验……几天忙下来,牟勇完成了一台注塑机的自动化改造,因为检验效果很好,他的脸上泛着微笑。
      1998年,21岁的牟勇大学毕业来到长虹,成为彩电二部注塑厂的一名设备维修工,专注于检修和维护机器。随后的8年时间,他逐步从设备班长、设备技术员成长为设备技术主管,对机器的性能越发熟悉,维修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采购的机器跟不上生产线的创新尝试,于是我们就决定自己动手。”牟勇回忆,2010年前后,他不再满足设备的拆卸维修,开始涉足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首次尝试自制蒸汽高光控制器。那时,电视机面框高光工艺成为主流,这要求机床上需要安装蒸汽高光控制器,并且每台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经过潜心研究,牟勇认为可以自制设备,便与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画图、购买原材料、组装、编制程序、试机……很快,牟勇和团队便自制出了蒸汽高光控制器,单台成本不到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变废为宝也是牟勇的长项。公司从日本进口的川崎喷涂机器人损坏后已闲置多年,为了让它重新发挥功用,牟勇开始自学日语,研究其操作程序并进行重新编程,不仅修好了机器,还将其原有的联机模式改进为单机全流程喷涂。
      “把本事总结出来,把技能传承下去,把创新开展起来。”和注塑设备打了25年交道,牟勇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技能,进一步强化设备自动化和视觉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他和团队自主研制出热流道控制器等7类注塑专用辅助设备,累计制作各类设备400多台,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费用。

    打造无人工厂 让生产更高效环境更舒适
      在设备改造上,牟勇有更大的目标——无人工厂。
      “以前每个工人守着一台机器,车间工作环境十分艰苦。”牟勇回忆说,2010年以前,车间里夏热冬冷,机器轰鸣,从注塑机里取成品、剪浇口、削毛边都要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
      也是在2010年,牟勇带领团队成立了“牟勇劳模创新工作室”,专注于注塑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无人化探索,力求让生产更高效,环境更舒适。
      牟勇和团队最初致力于注塑机的自动化探索,通过机械手、辅助设备和重新编程,实现了自动化去浇口、嵌件和覆膜的技术突破。又通过加装机械手和皮带线体,让设备间实现了连线生产,工人们不用在一线守着机器,只需在环境舒适的集中处理区验收入库。几年下来,牟勇和团队完成了生产线的无人化改造,之后又把这套经验推广到长虹在绵阳的4个注塑工厂,累计产生效益9700万元。
      “传帮带的关键就是一起在实践探索中碰撞出火花。”牟勇告诉记者,在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过程中,团队也在不断成长。2017年,“牟勇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国国防邮电工会命名授牌为模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018年又获四川省总工会授予四川省“十佳”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2019年,牟勇被四川省总工会授予第二届“四川工匠”荣誉称号。
      “技术革新没有止境,智能制造和数字技术还有广阔的应用空间。”牟勇表示,未来自己和团队将一如既往,在生产自动化研究的道路上持续奋进,为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四川智能制造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