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求者的心语

    ——序张鸿散文集《月白如纸》

  •     

    □王兆胜
      张鸿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有着别样追求的人。
      张鸿读书很多,也热爱生活,更喜爱周游天下,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方式,使她的散文既有书卷气又有生活情趣,更有天地情怀。
      书卷气里有书香、金石味、素净、优雅,也有浪漫的想象与澎湃的激情,还有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孤寂;生活日常充满温情、暖意、诗意,也有难以释怀的悲情;天地情怀中包含了眼光高远、浩然正气,当然也不乏对天地万物及一草一木的体察与感兴。
      进入张鸿的散文,视域会被打开,其中有丰富多样、多彩斑斓、悲喜交集的苦乐人生,也可以跟着她的脚步进入一个新奇甚至惊险的世界。
      对女性的关爱与命运的思考,贯穿张鸿散文的始终,也是最亮丽的风景线。作为女性作家写女性,张鸿自有其独到处。
      一是牵扯面广,既有知识分子、画家、作家,又有军人,还有比丘尼、废品收购者以及精神病患者,她们几乎涵盖女性的“半边天”。
      二是形象生动,这些女性在张鸿笔下是活的,也是风姿绰约的。她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细节和矛盾冲突加以点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写当兵的女战友,两人相处融洽,亲密无间,情同姐妹;但因“我”一个玩笑的恶作剧,竟让对方磕掉两颗门牙,从此女战友再不理“我”。20多年后,两人再续前缘,原来的不快化为乌有,但“我”心中仍不能释怀。
      三是有同理心、同情心,这在对伍尔夫、弗里达的描写中可见端倪。张鸿写道:“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痛和美,同样要用身体和能量来承受。身体瓦解了,只能让灵魂飘飖。”“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这是与女主人公患难与共、同生共死的感受,也是从思想深度与情感向度上切入女性生命内核的散文。
      四是会心之顷,一种从女性身上获得的人生智慧,特别是关于爱、理解、宽容、美好的感受。张鸿写道,在出游路上遇到一个比丘尼,“我”对她有些厌烦。然而,中途“我”下车,这个比丘尼却对“我”说:“心里不要有太多东西,压着不舒服。祝福你哈!”于是,“站在路边,我眼泪止不住流,来接我的朋友奇怪地看着我。从那一刻起,她,一个比丘尼,扎根在我的心里。我此行的目的就在这无意之中达到了,我的愿望因一个偶遇的人而具象了……她启蒙了我,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事情就大了。‘掬水月在手,落花香满衣。’”在此,张鸿获得新的超越性,心灵之花也得以绽放。
      张鸿去过很多地方,东南西北中、国内国外,特别是高山大川、奇峰深谷,还有人迹罕至的边地,这决定了其散文的新奇豪迈。其中,风土人情、山川美景不胜枚举,那些纹面妇女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诗意的风光更是惹人喜爱,令人陶醉。不过,最重要的是,张鸿常常以景抒怀,表达她对世界人生的看法,从而将思想引向深入,也获得人生智慧,使散文富有穿透力与圣洁的光辉。
      如文中这样一段话:“街道肯定是老街。房椽上在晨风中摇曳的小草不知经历过些什么,总会有一些老的面孔消失,一些新的面孔出现。一些老的炊烟弥散,一些新的炊烟冉冉飘起。秋风一来,小草绝尘而去,可来年他又成了一身葱绿的少年。”
      人与景、物、心绪、生命在进行一种潜对话,直通精神与灵魂深处,在飘零的悲感中又有生机盎然。张鸿是从容不迫的,包容、喜悦、知足、安随,是一种入道心省的境界。
      在张鸿的散文中,总有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书写,这里有韩愈、萨镇冰、萨师俊等人,有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有蓝一苹这样的当代普通人,有梦境里的父亲,还有远在四川、西藏等地的志愿者。他们整体构成了张鸿散文的钢筋铁骨,也代表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张鸿所到之处,很少去看墓地,但却崇尚那些历史名人与革命烈士。用张鸿的话说,不只是因为她曾是军人,更在于心中有对国家、民族的大爱,有对这些牺牲者的感恩与缅怀。
      在《新疆老张》中,她通过对高原烈士的缅怀,思考人生的意义:“面对巍峨的大山、苍劲的江河,还有永远安眠于高原的军人,我想,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鸡零狗碎、一地鸡毛有何意义和价值?”
      对蓝一苹的塑造,凸显了张鸿积极进取、快乐自然、一派天然的人生境界。本来,被命运之船摆布的蓝一苹,由城市到乡村再到社会最底层,换成别人一定是个怨妇;然而,张鸿却发现,已90多岁的人,还能写文章,特别是有一颗快乐知足之心。蓝一苹笔下和心中感到的是,所有人都对她好,在那些苦难的年月,她身边的人都像美丽的花朵一样向她绽放,给她口粮、帮助、赞美与爱,这连她自己都不知其所以然。张鸿以采访的方式写出蓝一苹这个“女神”般的美好形象。目前为止,中国现当代散文中还没有出现蓝一苹这样独特美好的“这一个”,让人想到了大光照临,美好像阳光雨露、花粉一样播撒于读者心间。
      张鸿散文以随笔为主,除抒情散文,还有日记、书信、评论等多种形式。不过,无论哪一种,张鸿都是饱含深情,以曲折内敛的方式表情达意,所以能深入人心。如《给淏儿的信》的独到处在于,颇有见地,注重精神、心灵、品性的培育,是经过岁月磨砺后的人生诤言,值得现在的孩子拥有和体味。也许,其中有些话语需要一定阅历才能懂,没关系,每个人都在成长,都有明悟的那一天。
      张鸿散文是自由的,像一阵风、一场雨、一个梦,她将内心图景投在天幕上,很少有成规能限制约束她。张鸿心地纯良、感觉灵敏,特别是有天地情怀,所以作品真实、诚实、优雅、奔放,这是一般女性也是很多男性作家难以达到的高度。张鸿以多学科知识进入跨文体写作,又以历史深度、哲学高度、文学艺术魅力,体悟生命与人生,于是有了思想、精神、心灵的飞扬。这在《水墨影像三清山》等作品中都有体现。
      由疑问甚至天问,到阅读、行旅,以至于观世,然后开启智慧之门,并从中悟道,尤其是生活之道,即那种平易近人、浅显易懂的快乐、自由、知足、幸福,这是张鸿的散文传达给我们的。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