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西坝走出来的“友谊勋章”获得者
-
年轻时的伊莎白。2019年9月29日,伊莎白·柯鲁克获得“友谊勋章”后和大儿子柯鲁在一起。104岁的伊莎白·柯鲁克重回故乡成都华西坝,在志德堂前回忆童年(摄于2019年)。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成博
综合新华社
央视新闻
北京日报
四川大学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追忆
2023年8月20日0时59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英语教学拓荒者,著名教育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专家、终身荣誉教授伊莎白·柯鲁克在北京辞世,享年108岁。
伊莎白·柯鲁克,加拿大籍,1915年12月15日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伊莎白来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中央外事学校任教。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半个多世纪,她成为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为新中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友好交流作出杰出贡献。2019年9月,伊莎白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
这位从华西坝走出来的“友谊勋章”获得者,在四川留下了哪些故事?
诞生在成都的“素梅”
她在华西坝度过童年和少年
20世纪初,伊莎白的父亲饶和美和母亲饶珍芳,先后从加拿大维多利亚学院毕业后来到成都。他们俩在学习中文时相识相爱,并于1915年1月在中国结为夫妻。他们分别参与创办了华西协合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和成都弟维小学、蒙特梭利幼儿园、盲聋哑学校。
1915年12月15日伊莎白出生在成都,父母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素梅”。4岁时伊莎白回到加拿大由外公外婆抚养。1921年,6岁的伊莎白随父母回成都上小学,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伊莎白的家就在华西坝上,她的童年和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华西坝度过的,她在学校的游泳池和附近的河流里学会了游泳。每年暑期,父母都要带家人到彭州白鹿镇或峨眉山度假,因而伊莎白从小就喜欢田野生活。
热衷人类学
她深入四川农村做田野调查
1933年,18岁的伊莎白从华西坝的加拿大学校完成了她的高中学业后回到加拿大,就读于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学心理学,在校期间她喜欢上了人类学,还选修了人类学课程。1938年,伊莎白获得儿童心理学硕士学位,她一心想做一名人类学家,于是决定先回到四川做一项人类学调查,待有一些田野调查的实际经历后,再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
1939年,伊莎白回到成都,她来到理县,走进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云雾中的山寨。在近一年的田野调查活动中,初步掌握了当地少数民族土话,还拍摄了不少反映当地民风民俗的照片。在与当地人的交往过程中,伊莎白看到他们采用很原始的方式纺线,她还特地回成都买了纺车,带去教他们使用。
几年前她回到四川,沿着大渡河一路都是平坦的马路,大渡河上的公路桥替代了铁索桥,伊莎白当时还兴奋地大喊:停一下,我要走那个桥过去!
在结束了理县的田野调查活动后,伊莎白遇见了乡村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对乡村建设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40年,伊莎白参加研究项目,到重庆璧山做人类学调查,与上海沪江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俞锡玑一起,对1497户家庭逐户做家访调查。
经历百年巨变
她是共和国的见证者
1942年,伊莎白和丈夫大卫·柯鲁克投入反法西斯战争,并在英国结婚。1947年,夫妻二人再次回到中国,在冀南太行山区十里店村考察,记录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以及当地土改的全过程。《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两本著作相继出版。
1948年,应中国共产党邀请,伊莎白和丈夫到中央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培养外语人才。
中央外事学校位于距离石家庄30多里的南海山村。夫妻两人夜以继日地工作,没有教材就自己编写,没有钢笔就用高粱秆。两个人讲课非常注意将英语学习与生活相结合,总是和蔼可亲地为学员解答问题。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工作半个多世纪,她在英语教学、教育改革等方面革故鼎新,成为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人。
100余年翻天覆地,伊莎白也是共和国的见证者。以前她还在农村教村民们识字,现在在中国,不管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义务教育,人们都能去上学。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伊莎白“终身荣誉教授”称号。2016年和2018年,中国政府先后授予她“十大功勋外教”及“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荣誉称号。
2019年,伊莎白获颁“友谊勋章”。颁授词写道:伊莎白·柯鲁克,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为我国培养了大量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和对外交流、促进中国与加拿大民间友好作出杰出贡献。
追忆儿时时光
104岁的她再回华西坝
2019年,104岁的伊莎白在三个儿子的陪同下从北京来到成都华西坝,她想看看儿时居住的老房子,参观母亲当年出任校长的小学,她读书的学校……
伊莎白在儿子们的陪同下参观了当年居住过的老房子,这栋华西坝上的老房子在2016年被成都市列为历史建筑。小洋楼已经被许多植物包围,透过密密的树叶,伊莎白·柯鲁克找到了她曾经住过的房间。
之后,伊莎白来到位于黉门街小巷的红专西路小学参观,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她对学生们说:“来到这所学校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的母亲很久很久以前是这里的校长。我祝愿你们在这里学习愉快,成长得好。”
越洋对话作家谭楷——
将续写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
“很遗憾,也很哀伤,伊莎白奶奶离我们远去了,但她的奉献、她与中国的情谊不会因此而消失。至少我,还将继续为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温哥华时间8月20日,深夜10点,著名作家谭楷给记者打来电话,表达了他对中国国家对外最高荣誉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出生于成都的伊莎白·柯鲁克逝世的哀思。
8月2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官网发布公告,伊莎白·柯鲁克于2023年8月20日0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8岁。听闻此消息时,谭楷正在温哥华。他直言:“尽管她已经108岁了,但对我来说,这个消息依然很沉重。”
在70多岁时,谭楷执着地追寻伊莎白·柯鲁克的足迹,历时3年,重走了四川汉源、理县,重庆璧山,河北西部山区的十里店村,并6次去到加拿大多伦多,采访了伊莎白·柯鲁克及其家人,以及大量的亲历者、见证者……最终,用30多万文字和珍贵的历史照片,创作出《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荣获中宣部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谭楷在电话里反复叹息:“想把伊莎白·柯鲁克的百年人生浓缩于一本书中,实在太难。”谭楷透露,因为年龄的原因,伊莎白·柯鲁克对很多往事都记不起来了,“比如,在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市,年过九旬的藏族老人一个音符不差地吟唱出80多年前伊莎白·柯鲁克教的英文儿歌;在重庆璧山区兴隆场,百岁老太老泪纵横地倾诉,伊莎白·柯鲁克早年创办的识字班改变了自己的一生……”谭楷叹息:“我能做的,就是帮她留住记忆。”
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授予伊莎白女士“终身荣誉教授”称号。关于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故事,谭楷觉得自己的书里写得太少,“我有个计划,《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再版时,我将补充几万字内容。”谭楷告诉记者,伊莎白·柯鲁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时,收养了40多个孩子,她和孩子们的通信现在都珍藏在博物馆。谭楷希望能从这些信件着手,往更深处挖掘,拓宽伊莎白·柯鲁克的世界,写下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谭楷感叹,如今他已是80岁的老人,恐精力不济。除了抓紧时间写,他还有一个遗憾,想尽力去完成。
长期以来,谭楷的创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希望留住属于成都、属于四川的历史文化记忆。就像他写出《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除了向这位老人致敬,还希望这本书背后的故事得到重视。所以谭楷也再次呼吁:“希望伊莎白·柯鲁克在华西坝的故居能够被修缮和保护。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存,也是传承历史文化、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