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炼钢工江勇:

    22年,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

  •     

    □刘珩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底伊乐

    四川工匠故事
      检查炼钢炉运行状况,叮嘱同事规范作业……最近,四川省川威集团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炼钢车间副主任江勇又完成了一轮安全生产摸排。
      兑铁、吹炼、出钢……22年来,江勇一直坚守在滚烫的炼钢炉前,不断磨炼技艺直至炉火纯青,无愧全国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荣誉。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系统部署,提出要做强先进基础材料,壮大新型合金、新型化工材料、新型建材、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江勇表示,将和团队一道继续钻研技术、攻坚克难,弘扬工匠精神,践行“炼好每一炉钢”的初心使命,为四川培育钒钛行业优势强企、打造钒钛新材料集群贡献更多力量。

    笨鸟先飞
    从被师傅“嫌弃”到最年轻炉长
      身穿厚厚的劳保服,脚蹬结实的大头靴,戴上安全帽和护目镜,早上9点,江勇会准时来到公司炼钢车间。在近5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里,他一边检查生产进展报告,一边不时凑到炉前观察1600摄氏度高温的炉内化渣情况,汗水很快浸透衣衫。
      “热浪夹着粉尘扑面而来,像钢针一样扎着脸……”江勇依然记得22年前第一次进车间的场景:巨型机器轰鸣不停,大脑一阵恍惚,“就像直视夏天正午的太阳。”
      起初,江勇很不适应工作,“干了一个月,因为实操太差,还被炉长师傅嫌弃。”
      “要想炼好一炉钢,得先把自己炼成一块好钢!”江勇不信邪,他爱这份工作,尤其向往钢铁炼成时,炉长站在高处指挥喊“出钢”的场面。为苦练本领,江勇“笨鸟先飞”——下班后,他继续待在车间里向熟练工请教,回到宿舍拖着疲惫的身体也要自学专业知识。炉前工、合金工、操枪工、炼钢工……就这样,江勇在不同岗位不断磨炼自己,对炼钢的程序越来越熟悉。
      2004年,江勇成为公司最年轻的炉长。2007年,江勇参加公司炼钢技能大赛,拿下理论和实操“双第一”,此后更是连续七次夺冠。2010年,江勇参加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顶尖高手同台竞技并成功进入前十,荣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称号。江勇还通过自学获得大专、本科学历,评上高级技师、工程师,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四川工匠”等荣誉。
      此外,江勇还依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炼钢技能大师工作室,通过导师带徒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覆盖提钒、炼钢专业一线人员3000多人次,培养出专业技术人员近80人,帮助更多年轻人提升专业水平,快速成长为关键岗位技术骨干。

    炼钢先炼人
    一次次技术攻关扫清拦路虎
      2008年,公司转型遭遇困境,出现了钒钛铁水结包严重、质量控制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产品时常不达标。面对难题,江勇主动请缨,挑起技术攻关重任:他一边前往攀钢等业内先进企业开展实地考察学习,一边查阅各种资料,经过半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如今,通过技术革新和工艺优化,成渝钒钛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年产钒渣(制取钒合金的基础原料)20万吨,居世界前列。
      “炼钢先炼人!”在江勇看来,技术革新不仅要靠精湛技艺,更要锲而不舍、恪尽职守的品质。
      2017年,钢铁行业发展迎来热潮。公司炼钢次数增多,在高温钢水侵蚀下,炼钢炉使用寿命缩短。为破解难题,江勇迎难而上,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因工作压力大加上饮食不规律,他曾因急性胃出血入院。病房里,家人劝他换个轻松点的岗位,却被他拒绝了。“难题解决不了,胸口就像堵着石头。”出院后,江勇又迅速回到一线,分析影响炉况的因素、试验、定措施、固化操作……最终创造性地提出高温过氧炉渣溅渣护炉方法,将提钒炉龄由8000炉左右提高到2.3万炉。
      “通过努力,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扫清一只只拦路虎,就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江勇告诉记者,近10多年来,他和团队先后完成了20余项技术攻关,为企业降本增效上亿元。“我们将继续磨炼技艺,为四川钒钛产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