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载人登月初步方案公布 科研人员正在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载人月球车等装备

    预计2027年,登月火箭具备首飞条件

  •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

      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由逃逸塔、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主要用于将航天员送往环月轨道并返回地球。飞船的入轨质量大约26吨,可搭乘3名航天员

      载人月球车重约200公斤,可搭乘两名航天员。航天员将乘月球车在10公里范围内开展月球采样及相应的月面实验
      近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关于征集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月面科学载荷方案的公告》指出,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已经启动实施,计划先期开展无人登月飞行,并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表示,我国实现载人登月需要在三个主要方面有所突破:第一是研发出重型运载火箭,要能够把人和登月舱送到月球;第二是解决人来往地月的生命保障、安全以及工作条件;第三是进行更多的地面条件的建设,确保各项试验都得到充分验证。
      据悉,我国已全面部署开展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科研人员正在研制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载人月球车等装备。

    登月火箭
    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
      要实现载人登月,运载火箭的研制是关键。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是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规划,为发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而全新研制的高可靠、高安全的载人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负责抓总研制。目前,火箭各项研制工作正在有序加快推进。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容易告诉记者,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将月面着陆器和登月飞船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长征十号运载火箭采用液氢、液氧和煤油推进剂。全长约92米,起飞重量约2187吨,起飞推力约2678吨,地月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27吨。
      “该型火箭衍生出的无助推构型火箭可执行空间站航天员及货物运输任务。全长约67米,起飞重量约740吨,起飞推力约892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小于14吨。是实现我国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和航天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预计2027年具备首飞条件。”容易说。
      容易介绍,在智慧火箭方面,会在该型火箭上有实际工程应用,提高任务成功率、保障航天员安全。为优化空间站运营阶段的运营成本,无助推构型火箭的一子级将按照可重复使用进行设计。

    新飞船是“两居室”
    月球车可搭乘两名航天员
      新一代载人飞船是我国全面升级版的天地往返交通工具,它近可送航天员往返离地球近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远可完成38万公里外的载人登月甚至去更远的星球探险,既能载人又能载物,还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将大大提高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在首飞任务中轨道远地点高度超过8000公里,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飞船专家介绍,新一代载人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由逃逸塔、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适应近地、深空等任务需求,主要用于将航天员送往环月轨道并返回地球。飞船的入轨质量大约26吨,可搭乘3名航天员。
      与神舟飞船三舱结构不同,新飞船是“两居室”:一个是返回舱,是整船的指令中心,也是航天员生活起居的地方;另一个是服务舱,是整船能源与动力中心。“两居室”的结构使飞船更灵活,可重复利用的部分也更高。
      在新一代载人飞船基础上,我国还在统筹研制近地飞船。近地飞船乘组为4到7人,为后续开展太空旅游预留了空间。
      此外,月面着陆器重约26吨,由登月舱和推进舱组成,可将两名航天员送达月面,主要负责把航天员从环月轨道下降着陆月面并返回环月轨道。
      登月舱是航天员的座舱,推进舱主要负责完成着陆器到月球附近的近月制动,以及月面下降的主减速。
      月面着陆器到达月面后,航天员将乘坐载人月球车,在月面开展工作。载人月球车重约200公斤,可搭乘两名航天员。航天员将乘月球车在10公里范围内开展月球采样及相应的月面实验。
      我国还计划发射一个具备大范围移动能力的月面移动实验室,可实现长期无人自主在月面活动,并可支持航天员短期驻留。
      新华社记者 胡喆(据新华社北京7月20日电)

    同步播报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队穿越北极圈
          新华社“雪龙2”号7月24日电(记者魏弘毅)根据“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驾驶台广播,北京时间7月24日16时34分,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穿越北极圈,进入北极海域航行。
      7月12日,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冰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过去12天里,“雪龙2”号经东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等海域一路北上,穿越白令海峡,顺利抵达北极圈。
      考察队领队王金辉表示,穿越北极圈是历次北冰洋科考的重要节点。为记录这一时刻,考察队将于25日举办穿越北极圈纪念活动,内容包括悬挂穿越北极圈纪念横幅、组织全船合影等。
      王金辉介绍说,为进一步提升科考队员作业熟练度和协同作业水平,考察队22日在白令海公海海域进行了大洋科考作业演练。针对演练出现的问题,考察队各组已及时提出优化或整改措施,完善科考作业实施方案,有力保障了大洋科考作业正式开展。
      进入北极圈后,考察队将继续向着预定作业地点航行。根据日程安排,“雪龙2”号预计将于26日航行至楚科奇海盆,考察队将正式开展大洋科考作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