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六方面赋能为成都未来注入新能量

  •     

    专家说
      关于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下称“成都大运会”)赋能成都城市发展的问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大致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考虑——

    发展环境赋能
      设施赋能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建更在于用
      成都大运会对成都最直接的赋能在于建设了大量新的建筑设施,新建了13个大型场馆、改造了36个已有大型场馆,显著改善了成都的整体发展环境,拓展了成都城市发展空间格局,除了增加凤凰山体育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等大量体育设施外,也带动了诸如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等关键性的文化设施的巨大飞跃。
      但这些设施建成后究竟能不能对城市发展产生有效赋能,还要看能不能为这些设施注入相适应的内容。也就是说,设施赋能城市发展不仅在于建更在于用。用得好是赋能,用得不好就容易形成“负能”。因此,赛事设施对成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消费动能赋能
      积极推动运动会赛事项目向大众性参与、尝鲜式体验转换
      客观而言,这么多场馆要想举办持续的专业体育赛事是有困难的,所以要想办法增加除赛事之外的、专业化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可能性,要增加在这些场馆举办的体育培训,要充分发挥专业运动员这个小众群体带动群众这个大众群体,积极推动运动会赛事项目向大众性参与、尝鲜式体验转换,为城市发展注入全新的体育消费新动能。
      同时,要高度重视品牌带动在消费动能激发中的作用。成都是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之一,现有的体育公园、生态公园要积极争取体育旅游示范区、体育消费示范基地、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品牌,以带动社会消费的空间认知和供给能力的空间聚集。还要高度重视成都大运会带动的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在人口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赋能价值,因为它们显著改善了城市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提高了地方品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产业动能赋能
      注重IP打造,也不要忘了知识产权保护
      成都的发展动能更新有赖于扩圈强链、补链展链,需要引入新产业类型,有效提升产业活力。利用以新建体育场馆为主要依托的体育公园、体育综合体推动文体旅集群发展的前提,就是要保障其本身具有丰富的内容、强大的IP和清晰明确的标志性形象。只有这样,这些场馆才能有流量变现的机会,才能有相应产业链条延展的需求。
      产业动能更新的另一方面就是人才支撑。通过成都大运会的举办锻炼的队伍、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继续做大做强大型赛事、举办各类大型活动的专业力量。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用好激励好这支队伍、这批人才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还要在注重IP打造同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此次成都大运会推出了很多具有潜在商业价值的场馆名称或区域,如何用知识产权思维用好诸如东安湖、凤凰山等名称值得关注。

    城市体验赋能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值得长时间停留
      成都举办大运会将极大赋能城市体验,将在成都公园城市的基础上有力地推动健康城市、友好城市的建设。
      对于本地居民而言,通过运动提升健康水平,通过文化提升个体素质,这意味着成都大运会在推动百姓共同富裕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也使得外地游客可以在成都体验到景观之外的美好生活,带来新的吸引物、新的生活体验,将有助于成都更好地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而不是过境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值得长时间的停留。

    形象传播赋能
      重视大众叙事传播,从百姓视角发现成都之美
      赛事赋能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赛事举办期间带来的客流和消费,更关键的是通过赛事对举办城市在形象传播和品牌影响上的赋能。
      最值得关注的长期赋能正是来自赛事期间的传播效应,借助于短时间大量“高能”媒体的聚焦报道所产生的媒体杠杆作用,将在赛后长期发酵起作用。为此,成都应该有意识地设计并推动社交媒体的传播,要高度重视权威媒体叙事之外的大众叙事传播,甚至可以考虑发动市民来一场“全民拍成都”“老外拍成都”“全球大学生拍成都”之类的活动,用百姓视角来发现成都之美,在运动竞赛之外也来一场宣传成都的比赛。

    发展模式赋能
      让成都成为新模式、新概念的发源地
      让成都成为新模式、新概念的发源地,让这些模式的推广成为赋能成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如成都很好地做到了大运会运营前置,推动了场馆的建用协同,为场馆的赛后有效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赛时的主媒体中心与赛后的东安书院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转换基础)。(据新华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