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林尝试用上翻耕机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哲
      “一年不管护,竹林下面就要‘打堆堆’,处理起来很头疼。”7月10日,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博望村村民王义均正在自家竹林里忙碌,把5年生以上的竹子根系和砍伐竹杆后剩下的竹蔸挖出来,这是保证竹林健康生长的关键一步。近百亩竹林,6人需要用上半个月时间。
      为解决这类问题,今年,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与科研单位合作,推广小型翻耕设备,将前期粗加工设备引入竹区,并因地制宜探索台地改造模式,为大型机械作业创造通道。
      省林草局改革与产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认为,我省多丘陵、山地,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机械化水平至关重要,目前我省正研究分析典型区域的经验做法,安排部署推广措施。
      应用于竹林间的小型翻耕机并不便宜——3000多元一套,让不少种植户犹豫不决。“主要是因为目前小型翻耕机还没有纳入农机补贴的范围,加之技术层面刚刚起步,所以短期来看价格有所偏高,希望后期能与农业部门加强对接,进一步降低机械价格。”兴文县林业和竹业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周永潮告诉记者。
      范围受限,也是机械化推广的痛点之一。据了解,一台小型翻耕机可以覆盖100余亩竹林,但如果放在开阔的农田,这个数字会提高到400亩。
      “这是竹区地形条件决定的。”周永潮介绍,目前中心也在与科研单位加强技术沟通,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下一步中心计划对接更多科研院校,寻找更多机械化技术方案。
      不少竹产品加工企业选择将初加工设备放在竹区周边,实现就地采伐、就地粗加工。这种“生产前置”的办法,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目前,兴文县共“前置”了100余台各类初加工设备,前置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左右,今年全县计划再引进20台全自动初加工设备,将前置生产能力提升到10万吨。
      这种做法同样面临机械价格较高的现实问题。“一台粗加工设备的价格在30万元左右,很多小规模加工厂望而却步。”周永潮告诉记者,目前这种前置生产的做法主要还是由大型初加工企业或专合社采用,推广到家庭单位的可能性不大。
      开发小型机械化设备、提高初加工效率的同时,兴文县还在探索对竹区地形进行改造,开辟机械化通道。“具体来说,就是在‘坡面’上开辟‘台面’,为大型机械作业创造条件。”周永潮介绍,目前项目正在筹备阶段,根据初步测算,这种做法可以降低近一半的人力成本。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