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启动建设

    今年发射首星,2030 年 300 颗星组网运行



  •     

      低轨星座建设是国家战略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星通信、导航、遥感等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低轨星座建设可以提供更加精准、实时、高效的服务,满足各方需求。
      7月12日,在湖北武汉开幕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正式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建设,首发星计划12月发射。
      超低轨道是指轨道高度低于300公里的轨道,将卫星从传统的近地轨道降低到300公里以下,使其对地“遥感”变为“近端”,具备有效载荷成本低、通信时延小、用户终端小型化等优势。
      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旨在超低轨道发展规模化的即时智能遥感服务系统,充分发挥距离近、延时低和路损小等天然优势,打造以“小而精”“快而智”“多而廉”为差异化特征的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及其应用系统,孵化直连用户感、传、算一站式服务的新域新质空间基础设施,建立面向卫星直连大众用户的数字经济新业态。
      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总设计师张楠介绍,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看得更清,空间分辨率将达到0.5米;二是看得更快,空间信息15分钟内直达用户;三是看得更懂,通过星上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等,省去了地面集中处理数据环节,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孵化卫星直接服务于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同时,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单颗卫星的成本将更低,实现同等分辨率下光学载荷重量、成本降低50%。
      面向未来,超低轨通遥一体卫星星座建设将分步骤实施,共包括三个阶段:
      在技术与业务验证阶段,完成超低轨卫星关键技术验证,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与业务验证;2024年,完成9星组成的业务验证星簇发射;2025年,构建即时遥感业务应用示范系统,提供1天级服务响应能力。
      在规模组网阶段,完成行业广泛应用,形成规模化组网,实现半小时级响应能力。计划2030年,完成300颗星组网运行,提供可见光、合成孔径雷达、高光谱、红外多类型全时向遥感服务体系,形成全球15分钟响应能力。
      在融合发展阶段,完成业务系统全面建设,达到全球范围10分钟以内的即时业务响应能力,提供完整的即时感知服务。
      新华社记者 胡喆 谭元斌 宋晨(据新华社武汉7月12日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