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从三方面着力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
□杨果
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根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以下简称“两业融合”),有助于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重庆是我国制造重镇,制造业发展门类齐全、底蕴深厚、基础良好,加快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近年来,重庆服务业发展较快,2012—2022年增加值年均增长约11%,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主要有三个方面经验举措:
加强“两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涉及研发、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必须依托顶层设计完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系统的完善对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有着基础性、导向性的作用。从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走向“两业”的深度融合是产业发展规律使然,但如果仅仅靠产业的自发生成,这个融合的过程是曲折的,因此融合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作用就凸显了出来。从重庆的探索来看,早在2020年,重庆市出台《关于新形势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政策层面引导和鼓励“两业融合”发展。今年6月,重庆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实施重庆制造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再次强调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注重加强产业谋划引导,以成渝地区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契机,坚持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大工业设计等产业培育力度,引导互联网企业、系统集成企业、工业软件企业以及制造业企业加强合作。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试点,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两业融合”发展。
聚焦重点业态引领“两业融合”。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背景下,通过创新合作、产业链条延伸、技术渗透等途径,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耦合共生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路径。近年来,重庆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推动“两业融合”的跨界业态发展壮大。聚焦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发展供应链管理专业化服务,支持制造企业和第三方企业整合供应链物流资源,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网络化制造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搭建产品远程监测与诊断平台,引导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制造商转变。聚焦发展科技研发与设计创新业态,布局建设高水平研发服务聚集区,与四川一起推动成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创建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实施“设计+”工程,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动漫设计等。聚焦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高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水平,加快推进数值计算软件、工业控制基础软件平台、控制系统集成、智能监测监控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促进软件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重庆高新区软件园等产业园区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中国软件名城。聚焦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业发展,推动机电产品、商用车、摩托车等跨国跨区域生产物流发展,提供制造业全产业链物流服务,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融合再造,实施《重庆市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围绕重点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支柱产业,持续扩大对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绿色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以及技术改造等重点项目的信贷供给。
积极搭建“两业融合”发展平台。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起决定性作用,而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在此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在“两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主动作为非常重要。“两业融合”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一些行业、企业已经形成了“服务内置化”的封闭发展路径,路径依赖和分工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开放合作。近年来,重庆重点建设三类平台:建设一批新型研发平台和协同设计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APP质量检测评估公共服务平台、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提升高端装备远程运维服务、高端装备网络化协同设计与制造等能力。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关键技术与重点装备、共性平台与安全等领域应用示范,打造云、平台、应用评测体系和开放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协同生态。努力发挥平台赋能作用,围绕集成电路、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引进腾讯云启基地、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等大数据智能化赋能平台,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平台搭建、开发测试、协同创新等方面,助力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
(作者系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