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解员颜彧:

    以融于时代的讲解 让观众回望历史叩问文明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边钰
      “现在我们将走过一条幽暗的长廊,它有着特殊的寓意,走进漫漫的历史长河,人类在蒙昧黑暗中探索,文字的出现就像我们看到的点点星光……”6月25日,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以下简称“特展”)正在展出。讲解员颜彧正用生动翔实的讲解,带公众开启一场“汉字奇妙游”。
      在不到两小时的漫游里,她用讲解带公众一起抵达历史深处,成为“追星星的人”,看古老的线条,唤醒文明的晨曦,寻绵延的笔画,传承华夏的记忆。

    讲解员不是文字搬运工
      6月10日,特展一经推出,立刻成为展览界的“爆款”,热度爆棚。成为讲解员8年以来,颜彧深刻感受到越来越多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的芬芳。“以这次特展为例,每天开馆前,博物馆门口就排起长队。一 开馆,人们就跑步进馆。”让颜彧吃惊的是,不少游客会花上两小时甚至更久时间排队,只为一赏赵孟頫作品。
      这样的热度到了颜彧这里,变成了一种动力。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汉字演变史背后更为深厚的底蕴,而非走马观花。
      每一场展览的讲解,对于颜彧而言,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好的讲解员不能仅做文字搬运工,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知识储备。”要让公众更好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串联起发展的脉络,意味着颜彧要啃大量的资料,并将庞杂繁碎的东西消化梳理。特展开展前,颜彧特意看了《“字”从遇见你》等多部和汉字相关的纪录片,并查询文献,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和时代风潮。
      特展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20件重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90%以上。在颜彧看来,每一件文物,都是时代孕育出的作品。这意味着,讲解文物,就必须要和时代相连。
      比如,在讲解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作临本《兰亭序》时,她没有将目光仅仅局限在这件作品的美学价值,而是旁征博引,将时代气象娓娓道来,让人们在滚烫的历史潮流中,看见一件作品是如何接古续今,成为历史节点上的一朵“浪花”。
      “它早已超越了一幅行书作品的简单意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里程碑!”为何说赵孟頫临摹的《兰亭序》是里程碑?颜彧介绍,赵孟頫所作临本,开创一代风气。他一改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潮流,转而取法“二王”,其临本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带有自身的儒雅遒劲、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
      这种融于时代的讲解,不仅能让人了解文物,更能在千百年后,回望历史,叩问文明。

    让讲解充满情感的流动
      在颜彧看来,讲解员也是一个情感传递者。“只有你自己被文物、历史所感动,这份情绪才会通过你的讲解流淌进入观众内心,历史也才能和今天的我们更好同频共振。”
      第一次看见宋徽宗赵佶的行书《方丘敕卷》,让颜彧一下明白了为何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件作品卷轴质地是五块不同颜色的金凤花罗绢,讲述的就是夏至日,在方丘进行祭地礼仪,而宋徽宗的六宫妃嫔按照郊祀的惯例对他的起居进行问候,礼成之后,宋徽宗进行赏赐。颜彧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当时鲜活的生活气息,也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观众。她介绍,这件作品表达了宋徽宗“以示眷怀”之意,气宇轩昂、风骨潇洒,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也让人们看见了一个迥异于影视作品里的皇帝。
      还有很多文物击中颜彧的心,让她和数千年前的历史跨越时空相连。比如特展中的史墙盘,又称墙盘,是西周共王时史官墙所作的礼器。这是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之一。铭文前半部分颂扬文、武、成、康、昭、穆及时王(即共王)诸王的功德,后半部分记述墙所属的微氏家族六代的事迹。这些盘内底有铭文,使用当时标准字体,字形划一,布局均匀,结构工整,辞藻华美。当它们跨越时空,用线条讲述一个家族的发展史,这种文字所带来的恒久,能让人感受到汉字中凝聚的智慧与创造力。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