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火炬在宜宾传递
“蓉火”闪耀“长江首城”
-
6月28日,火炬手蔡乐才(右)、郝建鹏(左)在火炬传递中交接。 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6月28日,火炬手李琰(前右)、吴博燊(前左)在火炬传递中交接。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曹洋 罗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6月28日,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倒计时30天之际,成都大运会火炬在宜宾学院传递。
在约1个小时的火炬传递中,31棒火炬手在宜宾学院临港校区激情开跑,现场不断响起欢呼声、呐喊声。
“蓉火”,闪耀“长江首城”。
传递火炬:交接“设计感”十足,展现融合开放姿态
上午9时许,起跑仪式开始。经过两棒的传递,火炬来到了第3棒中国短道速滑首枚奥运奖牌获得者、中国速度滑冰队总教练李琰手中。这是李琰在北京冬奥会后再次担任火炬手。
穿过由宜宾学院学生们组成的加油方阵,李琰步伐轻松,交接中,她还特意设计了一个速滑的起跑动作。这种充满朝气、跃动的“设计感”,在参与本次传递的其他火炬手身上也有体现:
求实会堂外,站上交接点,第7棒火炬手、全国青年运动会“卓越贡献教练员”、四川省运动会“卓越贡献教练员”郝建鹏高抬左手,小臂与身体平行;第8棒火炬手、四川省博物馆优秀讲解员杨帆则伸出右手,掌心向上,两人一齐向外展开身体,打开怀抱……
“这是我们在传递前就设计好的造型。”郝建鹏说,自己以前是跳高运动员,摆出的动作是跳高开始前的起势,而杨帆采用的是她日常工作中讲解时的手势,“跨界混搭,张开怀抱展示融合、开放之姿。”在火炬传递这样神圣的时刻,两位火炬手想展现出最佳的精神面貌,鼓励年轻人保持开放之心以及热爱工作和生活的态度。
第24棒与第25棒火炬交接在青年人之间进行,只见两人摆出了一个半托举动作,犹如雄鹰即将展翅高飞。“我们想要传达年轻人勇敢前行、敢于追梦的青春勃发之感。”第24棒火炬手李曹泽世是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也是宜宾学院校友。以传递火炬的方式回到母校,听着学弟学妹们的加油声,他尤为激动,“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坚持卓越、协作、创新、乐享运动、正直的大运理念,弘扬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的精神,在人生路上勇敢前行。”
约1个小时,31棒,2.5公里,传递的不仅是火炬,更是融合开放的体育精神、对年轻人的持续引领、对梦想的勇敢追逐。
传承精神:以“大运精神”为火种,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不管是场上场下,都要传承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来到宜宾,李琰还有新打算:她已与宜宾相关机构进行沟通,计划把已在成都等地举行的“冰轮之星·滑起来”系列活动“传”到宜宾,“这不仅能培训基层教练员、储备人才,也能鼓励更多孩子参与到冬季运动中,增强身体素质。”
第19棒火炬手王伶俐是一名“90后”农业职业经理人,年纪不大却管理着6000多亩土地,闲来无事时,她喜欢打几场乒乓球,“很喜欢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她认为,种田是值得自己奋斗和拼搏一生的事业,“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年轻人。”
“挑战自我,成就每一个梦想!”第21棒火炬手、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洁传递完火炬后十分兴奋。作为一名白酒勾调师,她认为,传承、创新和发扬千年白酒技艺需要工匠精神,“这与大运会的拼搏精神异曲同工。”张洁下定决心,要把这种精神进一步转化为对工作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断磨练技艺。
“未来将以‘大运精神’为火种,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用生动的讲解让李庄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得更远。”此次火炬传递让第5棒火炬手、宜宾市李庄古镇讲解员罗静深有感触,她给自己立下目标,要做一名勇于拼搏的追梦人。
燃烧的火炬在校园里传递,31棒火炬手穿梭在由学生们组成的“赵一曼”“中国李庄”“宜宾学院”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方阵中,成都大运会主题四色在这里汇聚,青春的活力在学生们脸上洋溢。
宜宾站之后,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活动将回到大运会举办城市成都市。30天后的7月28日,大运之火将在成都东安湖畔熊熊燃起。相约成都,共享青春盛宴。
特写
当“蓉火”遇上“宜宾竹”
□曹洋 罗顺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宁宁
6月28日上午,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火炬传递宜宾站起跑仪式现场,成都市向宜宾学院赠予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宜宾学院则向成都市赠予该院师生亲手制作的竹制火炬——“竹”梦前行。
“竹”梦前行,谐音逐梦前行,仿照火炬样式,按照1∶1的比例和尺寸设计制作完成。“这寓意着我们培养的青年学生就像传递火炬、传递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去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宜宾学院党委书记蔡乐才说。
从设计材质上看,“竹”梦前行主要使用了竹材料。这是因为宜宾竹林面积超过330万亩,拥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蜀南竹海,被誉为“中华竹都”;同时,宜宾学院也专门成立了具有鲜明产教融合特点的竹学院,有助于推动当地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梦前行的手柄上还有一个护套,采用宜宾非遗扎染制作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