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要闻
-
·图片新闻
部分地方“天价”奢华粽子现象调查——
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
-
端午节临近,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发现,“燕窝粽”“人参粽”“鲍鱼粽”等“天价”粽子现身市场,馅料名贵、包装奢华。为躲避监管,这些奢华粽子多由商超销售转向预约订制,由实物礼品变为虚拟礼券,并打价格“擦边球”搞组合销售。不少销售人员表示,高端粽子礼盒通常是“买的人不吃,吃的人不买,十有八九都是用来送礼的”。
每盒动辄近千元,多是“人情粽”
记者在西南地区某市一家五星级酒店暗访看到,一款“鲍鱼粽”礼盒售价高达988元,里面只有12个粽子。
记者在部分电商平台搜索发现,不少热销粽子礼盒售价在500元以上。一家食品网店客服告诉记者,店内销量最好的一款粽子礼盒原价1288元,目前优惠价820元,含有12个添加名贵食材的粽子,平均每个粽子68.3元。“上架没几天,就卖出去近500份。”
还有一些“微商”搞所谓的“土豪粽”代购。据代购人员介绍,鱼翅、鱼籽、蟹黄等都能包进粽子里。“价格上不封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买不到。”
过度包装也是豪华粽子礼盒普遍的特点。在一些电商平台,不少店铺为礼盒打上“奢华皮盒”“高端材质”“拒绝廉价感”等标签。某网店客服介绍,该店“鸿福御品”轻奢礼盒卖得最好,其“打开后呈现三层步步高升的设计看起来很霸气”,再加上深压烫金工艺和彩金印刷,很有高级感。多家商铺表示,为让礼盒有质感,包装的重量往往是粽子本身的2到3倍。
值得注意的是,粽子这一传统节庆食物,存在沦为“人情粽”“办事粽”的倾向。记者梳理电商平台一些热销礼盒的热门评价,“买来送关系户和朋友”“领导很满意”等成为高频词。
东部沿海一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粽子本身价值不高,如果不加点高端食材、包装不够高档、不附些其他礼品,就很难拿得出手。
销售明转暗,为避监管频出“新招”
记者发现,近年来,有关部门加大对“天价”食品、过度包装等问题的监管,部分奢华粽子的销售“由明转暗”,从商场超市向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社交平台转移。
在西部某市一家高档连锁饭店,大厅正在展示一款488元的粽子礼盒。服务员告诉记者,此款礼盒不公开出售,主要面向老会员和大客户。“礼盒在店里只是展示,采取预约订制销售方式,不用怕有人检查。”在某网店微信小程序,一款售价2680元的“荣家端午礼”正在接受预约。客服告诉记者:“只限特定会员购买,提供送达服务。”
同时,粽子“礼券化”也十分普遍。一些连锁糕点店、大闸蟹店依托线下门店多、线上平台全的优势,通过微信小程序等社交平台出售高档粽子礼盒券,可快递邮寄,也可到门店自提,并提供代写贺卡、开发票、指定日期送达等“送礼服务”。
2022年6月,有关部门发文,对单价超过500元的“天价”盒装月饼从严监管。记者走访了解到,一些商家为规避“天价”之嫌,通过减少粽子数量将价格定在499元、488元等。
受访专家表示,豪华粽子“改头换面”依然存在,崇尚节俭、反对浪费、营造“清新”过节风气仍需久久为功。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等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在加强线下销售渠道监管同时,还要完善对电商平台等线上销售渠道的管理,同时重点关注高端订制、会员礼券等新“招式”。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等专家表示,逢年过节往往伴随“四风”问题暗流涌动,对于“人情粽”“办事粽”等歪风邪气需坚决制止。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管力度,狠刹粽子中的“四风”问题。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周凯 邵鲁文
(据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