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
-
邱志杰吕建成蓝庆伟
邱志杰:能否称为艺术,和制作者的身份无关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加速发展,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概念逐渐广为人知,艺术界也开始和人工智能发生密集碰撞。在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设立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实验室并展开教学;与微软联合开发了AI绘画模型“夏语冰”,其作品分别在北京服贸会和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引起了很大的关注;2021年,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成立,人工智能艺术成为其中的重要板块。
上述事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都是亲历者和参与者。“三年前我开始思考人工智能到底给艺术带来了什么。”邱志杰认为,首先是2022年以来,一批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艺术创作形态出现;其次,人工智能带来全新艺术生态,全面影响到美术馆、艺术市场、艺术教育、艺术批评等领域;第三,大量技术伦理问题伴随人工智能发展而来,近年来艺术节、艺术奖项获奖作品,大量出自对相关问题的回应。
对于人工智能作品能否成为艺术,邱志杰秉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一个东西能不能称之为艺术,取决于它是不是给观众带来了与那些伟大艺术品相应的艺术效应。我相信有一些人工智能艺术能够做到,正如有一些人类艺术可以做到,有一些没有做到。”他认为,艺术包含了我们对完美意境的营造,包含了创新、惊叹等要素,只要做到了这些,就可以说起到了艺术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制作者的身份没有关系。
邱志杰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工智能会倒逼人类艺术家推陈出新。例如摄影术诞生后,抢了很多画家的活,一些二流画家被摄影师取代了,或者改行成为摄影师。“如果没有摄影术,画家可能还在想方设法把人画得像,把风景画得让人身临其境。摄影出现以后,这个活干得又好又快,画家下岗之后再就业,就得逼着自己干摄影干不了的事情,干出了梵高和毕加索。”邱志杰觉得,人工智能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竞争者”、一个“抢工作的人”,取代一些二流、三流艺术家,让真正优秀的艺术家脱颖而出。
吕建成:我们不能忽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吕建成介绍,上世纪90年代,学院部分老师开始探索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艺术创作研究。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将计算机技术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不断探索计算机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关注结合计算机技术的艺术创作的意义在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吕建成表示,通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同时艺术也为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场景。
截至目前,该学院的数据智能与计算艺术实验室,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基础,在绘画、诗歌、音乐等艺术领域进行了计算机生成创作研究。计算机生成绘画方面,研究重点一方面是抽象绘画,已经开发了一些基于深度学习的生成模型,能够完成各种抽象画作品的生成创作;另一个重点是国画艺术,新的AI艺术生成模型可以实现水墨、白描、工笔、重彩等表现形式和各种主题的生成创作。
“我们的研究还在不断地推进中,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的生成效果和艺术品质,服务于公众的艺术需求,使得AI艺术能够最终进入千家万户。”吕建成说。
在他看来,ChatGPT、Midjourney等平台的推广应用,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契机。“研究人员和开发者可以与人工智能模型进行对话和合作,从中获得新创意和见解,使得科学研究变得更加高效。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平台的经验和技术,将其应用于我们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至于人工智能能否成为艺术家,AI创作能否被称为艺术品,吕建成认为还有争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确实可能会使我们的部分工作方式发生改变,也会取代一部分人类的工作,但是它并不能完全代替艺术家。我们也不能忽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尤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他认为,艺术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形式和技术手段,更在于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灵感。
蓝庆伟:人工智能替代艺术,先得全面替代“人”
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蓝庆伟主要关注的策展方向之一是前沿艺术。在他看来,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跨界关系正是2010年以来最为显性的艺术发展样貌,不断有专业的美术学院开设科技艺术或与此相关的专业。因此,近年来,蓝庆伟在川内川外策划了不少探讨艺术与科技关系的展览,人工智能自然也成为他兴趣浓厚的领域。
蓝庆伟注意到,艺术界对这一轮人工智能风潮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艺术是否“死亡”的问题。他溯源历史脉络,认为其中再现了20世纪西学东渐过程中,艺术界“崇洋派”“折中派”和“顽固派”三种态度。“这些讨论本质上没有超出摄影术发明对绘画的冲击,是一个延续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形态在面对新的技术时的正常反应。”
尽管蓝庆伟认为,之前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是并置关系,此次人工智能风潮更倾向于替代关系,但他依然觉得不会对“纯艺术”产生太大影响。“‘去人(工)化’是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人工智能在当下有着广泛的使用,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各类生活场景,包括电话客服、AI撰稿、大数据计算,以及游戏音乐、视觉场景营造、黑灯工厂等领域。”而对更多的艺术家来说,他们的创作中又多了一款便捷工具。
在他看来,对于应用型“艺术”“艺术品”而言,人工智能已然在起到替代作用;而对于创作型“艺术”而言,这种替代的发生,需要等到人工智能全面替代“人”之后才会产生。“每一次新科技的诞生都在提醒艺术从业者艺术作为文明载体的重要性,也是回望艺术本体的最好机会。”
不过蓝庆伟也坦言,当下艺术展览的形态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对展览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展览形式的迷恋,人工智能无疑会为展览形式和效果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