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研组田坎上寻找全省耕地地力提升答案

    鼓励农户“产好粮”种粮大户有话说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成栋
      “既然鼓励‘多产粮、产好粮’齐步走,那政策就要一碗水端平嘛!”6月8日上午,农业农村厅“全省耕地地力提升”调研组来到邛崃市高梗街道火星村调研,提到推广有机肥恢复地力的感受,种粮大户黄光伦忍不住嘀咕起来。
      黄光伦在火星村的流转地块,邻近国家耕地质量监测功能区。3年前,他主动申请推广使用有机肥,以恢复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粮食质量。今年,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多产粮、产好粮方向指引下,他又将有机肥推广面积增加了300多亩。
      几分钟前,他还在感慨眼下赶上了种粮的好时候,现在为何“有情绪”了?
      “是不赚钱吗?”调研组成员拿出本子和笔,开始记录。
      黄光伦摇摇头。他说,单以水稻种植而言,每亩有机肥投入成本不到300元,可减少化肥使用成本上百元。同时,使用有机肥种出来的稻谷很受市场欢迎,每斤售价比普通稻谷高出0.3元。按每亩水稻产稻谷1200斤测算,可以增收360元。细算下来,使用有机肥种水稻,每亩增收160元左右。
      眼见大伙越听越困惑,黄光伦给出解释。播撒有机肥,每亩增加的人力投入达上百元。此外,有机肥肥力见效周期长,但“爆发力”不够,对于水稻增产成效不明显。在粮食面积和产量双重目标任务考核下,现行的一些做法是不是有点重“量”而轻“质”。
      “讲具体一点。”面对调研组成员的发问,黄光伦提及两个自己在意的现象:首先,在现有政策体系下,耕地地力恢复补贴全部下发给了承包户,而不是实际种粮者;其次,现行的各类涉粮党政考核体系中,对“产好粮”的着墨不多。在黄光伦看来,在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作出重要部署和四川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双重背景下,政策理应将粮食产出质量作为考核着力点。
      “你说的现象和问题,我们都注意到了。”调查组成员、省耕地质量与肥料工作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把“全省耕地地力提升”纳入农业农村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重点调研课题,就是要找出四川“产好粮”制约因子。“接下来,我们将优化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鼓励更多农户‘产好粮’。”

    调研感悟
      调研组:出发之前,我们都认为,这是一次生态低碳农业“出经验”的旅程。毕竟,相关探索已开展多年,技术日臻成熟,纸面数据不差且贴合农业转型发展潮流。不过,走出办公室、走在田坎上,听民声、访民意,真调研问题、调研真问题,要比盲目乐观或“凭感觉”有意义得多,推进四川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省路径也具体得多。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