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激发转型活力 彰显国企担当
-
长虹“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
□伍佑(图片由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5月28日,国产大飞机C919从上海虹桥机场飞抵北京首都机场,圆满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作为中国商飞供应商,四川长虹电源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主/ APU蓄电池组,保障了C919的安全起飞、飞行与降落。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由传统家电企业转型而来的四川国有企业——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虹”),积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培塑新动能、新优势,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立足四川、面向世界,长虹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在推进转型发展中彰显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科技创新增添“源”动力
创始于1958年的长虹,历经多次转型,已发展成为集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T服务、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为主的跨国企业集团。
“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长虹相关负责人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长虹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多项技术攻关。
近年来,长虹通过灯塔实验室、竞争力实验室、技术生态圈三层研发体系,在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储备技术成果。同时,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子科技大学、宝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建立技术合作,并整合内外资源,成立“特种陶瓷所企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长虹-微软物联网创新中心”“虚拟现实数字设计实验室”等7个前沿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着力推动“中国智造”创新发展。
围绕“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2022年长虹积极推进10项攻坚技术和19项重大技术创新,打造“智慧家庭”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例如通过设立家电智能诊断项目、冰箱传热机理研究项目、冰箱保鲜机理研究项目等研发专项,先后发布M鲜生二代系列冰箱、高刷版8K巨幕电视以及全无尘空调、客餐厅空调等产品,为消费者带来更智慧的美好产品体验。
此外,长虹聚焦8K、物联网、变频、健康等领域,提出打造“智慧家庭”整体方案,以形成“统一的智慧家庭解决方案和新型家庭智能终端”为目标,不断深入探索智慧家庭生活场景的定义,稳步开发多模态交互传感系统,量产导入5G生态成套家电,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产品和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近日,兼容科大讯飞、星火等多个AI大模型的“超级大脑”率先在长虹智能电视应用落地,并已进入内测阶段。
而在核心零部件板块,长虹转型步伐加快,以技术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以长虹“隐形冠军”之一的长虹华意为例,截至2022年末,华意冰箱压缩机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商用压缩机销量稳居国内第一。在全球标准方面,长虹华意组织参与修订2项国际标准、14项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拥有国家专利技术533项,其中发明专利49项。长虹华意在产品力、创新力、品牌力方面以显著优势在行业夯实“地基”。
不久前,长虹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新型智能控制芯片,采用超低功耗工艺设计,让家电更节能,预计年内装机将突破1000万片。目前,长虹在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积极推进多项技术攻关,将着力完善“智慧家庭”和“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智能制造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我国是制造大国,要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向制造强国转变。在最新发布的2022年四川制造业企业100强榜单中,长虹蝉联榜首。“龙头更要带头。”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长虹正加快实施面向物联网的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2020年,长虹“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长虹工业互联网基本建成,该平台在压缩机、冰箱、空调、锂电等品类上迅速复制应用,加速各业务单元数字化转型。以长虹“5G+工业互联网”工厂总装线为例,一条生产线上有6个并行的工位,可同时生产6种不同的产品,一天可实现1100个不同产品的生产。
目前,长虹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赋能绵阳智能制造产业园、绵阳经开区、国家双创示范工业园三大工业园区以及安徽美菱工业园、浙江加西贝拉工业园区等,长虹工业园区综合运营效率提升了30%。以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智慧显示工厂为例,实现信息化覆盖率达到100%,关键设备数字化管理覆盖率100%,工厂物流自动化率达95%,交付周期已经达成10.86天,该工厂生产线人均综合效率提升了65%。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为了更好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长虹推出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抓手,支撑数字化转型与智能战略的推进实施,实现工业互联网数据在研发、采购、制造、物流、交易等环节高效协同、安全交互,打通供需两端,精准满足个人与企业级用户需求。
随着该方案在产业深度融合中应用的深入,长虹工业视觉设计、智能装备硬件、传感器物联数据系统等重点项目扎实开展,锂电回收、锂电装配等线体均已完成核心设备优化改造及信息管理系统迭代升级,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视觉检测系统成功上线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长虹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跨行业、跨区域共享,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助力长虹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有力抓手。
多元化转型形成新的增长极
面对风险和挑战主动求变,长虹在60多年制造优势与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传承制造主业,探索新兴领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2022年,长虹在新能源、半导体、计算存储等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加快发展步伐,并在高安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锂电回收装配、物联网安全等多个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进一步拓展市场,经营质效稳健提升,全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36.38%。长虹的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起势”,迈入新阶段,成为新的增长极。
长虹新能源产业的锂电业务基本完成了从材料研发、产品制造到回收利用的一体化战略布局,碱电等基础产业进一步夯实做强,电源系统、储能系统、电池材料、电池装备等产业链核心能力孵化培育全面展开,产业实力不断增强。
半导体产业方面,集陶瓷基板、芯片设计、封测、智能控制、无线联接于一体的产业“芯”生态基本构建,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其中,智控MCU芯片于2022年12月28日在冰箱整机批量装机应用。
计算存储产业方面,长虹计算、存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进一步夯实,产业规模实现大幅增长,全年营收同比增长215.34%,利润同比增长279.9%,核心产品在金融等领域保持高速增长,在教育、电力等行业实现突破。值得关注的是,由长虹承担建设的“东数西算”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渝枢纽节点的样板工程——成都智算中心成功上线,长虹由此成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领军企业和四川省最大的信创企业。
如今的长虹,在资本市场形成“6+2+1”的新局面,即拥有四川长虹、长虹美菱、长虹华意、长虹佳华、长虹能源、中科美菱6家上市公司,华丰科技在科创板首发过会待上市,加上长虹民生、长虹格润两家新三板挂牌公司,初步建成了以产业和资本双向赋能的“企业航母”。
2022年,长虹全年实现规模收入1473亿元;利润总额16.98亿元,同比增长27.38%;工业总产值853.66亿元,同比增长12.02%。长虹以智能家电、核心器件、机顶盒、新能源等为核心的海外业务,2022年出口收入达195亿元,同比稳定增长;家电及核心部件产销量同比增长10%,保持良性增长态势。
长虹相关负责人表示,长虹将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制造业主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紧贴用户、紧跟市场、紧抓创新,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有力彰显国有企业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