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学习吧!推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     

    编者按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作出重要指示。这些重要指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既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出发,又紧扣四川省情和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为我省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一年来,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结合自身实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持续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四川日报·川观智库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五个小切口——自立自强、上游意识、安全思维、平实之心、家国情怀出发,将推出《一起学习吧!》系列学习视频产品,生动反映干部群众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心得体会和思考,同步邀请省内外5位专家学者,对小切口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阐释。敬请关注。

    自立自强
    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通道
    □叶本乾 赵媛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强调,推进科技创新,要在各领域积极培育高精尖特企业,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科技型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深化了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认识,对于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真正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新通道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贵在创新。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兼具科技资源和市场资源双重优势,是科技创新事业的重要策源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主体活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科研院所、高校占据科研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仅仅被视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局面;就是要把企业的主体地位贯穿在科学技术的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全过程各方面;贯穿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全链条各环节,进一步发挥好企业作为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引导科技型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从企业的规模来看,企业有大小之分;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则有国有与民营之分。但总的来说,各类科技型企业都是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一方面,要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科技型骨干企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是牵引带动产业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责任重大、地位关键。科技型骨干企业要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胸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大开展原创性、自主性、引领性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各类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多以民营企业为主,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征,最具有科技创新的强烈愿望和显著优势,是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主体。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增强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精准帮扶的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生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不是闭门造车,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只有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其成果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才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长期以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组织管理、目标定位、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从而限制了三者之间创新要素的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和深度融合。我们强调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顺应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切实发挥企业主导作用。企业活跃于经济和技术主战场,在洞悉市场机会、自发创新求变、创造社会新需求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发挥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桥梁作用。因此,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必要强化目标导向,不断提高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既要强化企业主导地位,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政府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具有顶层设计、战略规划、政策制定和市场引导等多方面优势。要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引导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着力破解限制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真正成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参与者、服务者和引导者。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培育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向企业聚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育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事关企业立足之本、长远发展。要一手抓自主培育,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完善校企协同育人、联合培养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推动人才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一体化配置,依靠自身教育体系培养出一大批符合企业需要、对标世界一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坚决筑牢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要一手抓引进,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发展环境。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很大程度来源于良好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大力培养集聚一流科技人才,培育适宜创新的土壤,释放创新潜能和活力,推动人才优势转变为企业创新优势、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科研一线树立人才至上、技术为王的导向。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在优秀企业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创新高地和人才中心。要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企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心无旁骛搞科研、脚踏实地攻难关。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游意识
    “上游意识”就是一种责任意识,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全流域意识,坚决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
    □陈彬 岑璐瑶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宜宾视察时指出,“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十四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长江流域保护和治理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要求。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以实际行动守护好长江的长久安澜。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在中国地图上,长江经济带如同“巨龙”,覆盖我国11省市,横跨东中西三大板块,占据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GDP和进出口总额。经济的发展与文明的守护,都以这一江清水为基础。历经7年发展,围绕中华民族母亲河,一场更为深刻的变革已经开启。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四川作为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肩负着守护两大母亲河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同时,四川地处长江上游,长江四川段孕育滋养了生生不息的藏羌彝文化和巴蜀文化,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关键承载区。“上游意识”就是一种责任意识,四川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全流域意识,坚决扛起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筑牢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屏障。这是由四川的自然条件、生态价值、经济区位和文化传承所决定的。
      强化上游意识,要重视水资源保障。四川是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关键地区,是整个长江水资源的第一道闸,对中下游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保障作用。长江四川段是长江水资源的“咽喉部位”,四川境内96.6%的水系都汇于长江,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总径流的三分之一,流域面积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四川应不断加强长江水源保障力度,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水涵养的方针,切实保障长江上游的基本生态流量;严格落实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加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红线管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指标管控,强化用水定额管理,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建立生态流量水量监测预警体系,实施监测数据共享,落实生态流量保障目标。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引大济岷、安宁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加快节水型服务业建设,积极采用中水和循环用水技术、设备,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强化上游意识,要重视水质量提升。四川是长江水质治理的源头,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好守护一江清水的第一仗。应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排查,统筹好长江四川段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科学地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巩固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清单,科学确定治理目标和实施方案;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快老旧污水管网改造和破损修复,因地制宜实施溢流口改造、截流井改造、增设调蓄设施、雨污分流等措施;推进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系统建设,加强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加强化工企业排污许可执法监管,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对现存排污口开展深入排查,建立全省入河排污口信息台账。
      强化上游意识,要重视流域绿色低碳转型。四川是长江经济带的起点,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打好绿色发展基础,大力推进沿江产业绿色化,带头改善长江经济带发展环境,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四川应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实施,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优化流域空间管控格局,优化流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全面提升流域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合理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统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及其支撑、应用产业,加快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格局;推动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动水风光多能互补,加快终端用能绿色化,大力发展电网和储能项目。推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提高铁路、水路在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运输中的承运比重,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引导公众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强化上游意识,要重视走互助共赢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长江经济带不是独立单元,而是一盘整棋,必须全面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沿江各省市统筹协调,下好一盘棋、共护一江水。同为上游,四川应与重庆两地携手,构建生态共建环境共保机制,着力破解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题,形成区域生态同筑、污染共治、政策共商、发展共促的整体合力,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此外,上游的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应继续完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强化上游意识,要重视全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四川是长江流域的“头颈部”,是中下游生态屏障的第一道岗。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集中体现。把修复长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才能带动长江全流域生态环境修复,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四川应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推动天然林提质增效、加强公益林建设,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完善野外生态观测监测与科研站点建设,加快推进湿地、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任务;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强化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管理,推进河湖岸线水陆交错带生态保护与修复;系统布局重要水体重大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建设,加强重要湖库水质保护,实施河湖沉积物污染治理及水生生态系统调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升长江重点生态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作者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安全思维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傅小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历史性地以专章阐述和部署国家安全,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提出了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对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充分彰显了新时代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眉山东坡区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视察时,对当地坚持粮食种植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做法表示肯定。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既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要求,也是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
      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追求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也在追求更高的安全感,人民对安全的新需求正成为推动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已经从世界经济的参与者转变为主要贡献者,从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参与方转变为引领者,从国际体系的被动适应者转变为全球治理的主要推动者,新时代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不仅需要维护战略机遇,也需要善于从各种危机和挑战中“转化”出对中国有利的战略机遇;我们不仅要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要统筹好安全、发展两件大事。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国家安全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脆弱性明显,海外人员和资产“单兵突进”导致安全风险激增;关键设备、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专利受制于人;在国际恐怖主义日益猖獗的背景下,“三股势力”严重危害社会安全;在美国对中国全面遏制打压背景下,一系列问题全面凸显、交织共振,中国的国土安全问题再次面临系统性挑战。中国的国际战略布局也越来越具有大周边、大外交的色彩,对相应的国家安全保障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动荡变革期。东西两种制度、两条道路之争愈发凸显,南北国家对发展权利的博弈也在加剧,经济竞争、科技竞争愈演愈烈,标准之争、规则之争日趋白热化。上述矛盾交织共振,给我国带来全面系统性挑战。
      国家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以往的国家安全思想与实践经验已难以适应和满足“强起来”时代的国家安全需求与发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鲜明特征和关键就在于“总体”二字,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突出顶层设计。维护国家安全是复杂的系统过程。我们党历来重视对国家安全工作的宏观领导能力。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通过新成立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实现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形成高效权威的领导体制,我们党的国家安全顶层架构设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二是突出全面把握。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国家安全工作理解局限于国土安全、军事安全、反奸防谍、维稳处突等方面。但总体国家安全观所指的国家安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大安全”。大道至简,万法归宗,抱元归一,国家利益拓展到哪里,国家安全边界就要跟进到哪里,国家安全工作就应该覆盖到哪里。三是突出系统布局。国家安全不是多个领域安全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张布满节点的大网,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和领域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国家安全。在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中,各领域安全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所有领域的安全,最终都服务于人民安全和政权安全,并且统一于国家利益至上。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更好地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安全思维,更好地坚持和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
      加强战略思维,是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坚持战略思维,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明确目标、把握全局、抓住重点、着眼长远。尤其是,牢固树立国家安全工作全国“一盘棋”观念,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大局下想问题、做工作。
      加强系统思维,是指要全面地、普遍联系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思考和处理国家安全问题,要讲究“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艺术”,强调各类国家安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看到安全风险的滚雪球效应、多米诺骨牌效应、蝴蝶效应等,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不让小风险演化为大风险,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不让经济风险演化为社会政治风险,不让国际风险演化为国内风险”。
      加强底线思维,是指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大期望值来思考、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思想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一个木桶能够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坚持底线思维也要求我们看到各个要素,综合提升各重点领域的安全水平,切实补短板、强弱项,通过要素提升系统整体的安全水平。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天下并不太平”这个现实,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准备。
      加强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依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国家安全工作,全力推进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国家安全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加强创新思维,是指审时度势、因时制宜、迎难而上,注重发挥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的引领作用来开展工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提升国家安全保障能力的战略新支点。形式决定任务,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创新国家安全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面临对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必须打破思维方式,统筹发展和安全。
      (作者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平实之心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设定合理的求职期望、积极主动有序地求职,最终选择适当的就业单位
    □岳昌君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将就业政策提升至国家宏观政策高度,从“六稳”到“六保”,都将就业排在第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长期关心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宜宾学院视察,与大学生亲切交流求职就业情况。特别叮嘱道:“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平实之心”?
      从就业角度看,“平实之心”是指高校毕业生能够对个人拥有的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等有客观的评价,对个人在高校毕业生群体中的相对位置(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有正确的认知,对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设定合理的求职期望、积极主动有序地求职,最终选择适当的就业单位。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只要积极努力、持续不断地求职,最终都会找到工作。根据北京大学“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课题组自2003年开始的调查数据结果,每年毕业生在离校时都有部分处于“待就业”状态,他们在毕业学年开始找工作,在离校时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表现出求职效率不高的现象,其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求职期望不太合理。有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设定过高的期望,期望越高则成功概率就越小。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实际上就是建议大学生应该制定合理的求职期望。
      以工作收入为例,同一类别(指学历层次、学科专业、学校类型等相同)毕业生的收入近似地服从正态分布,如果期望收入高于实际收入平均值,从统计上说,则找到工作的概率只有一半;如果期望收入比实际收入平均值高出一个标准差,则找到工作的概率仅为16%;高出两个标准差,则概率仅为2.5%。实际上,收入不是正态分布,常常是“右偏”的(平均值大于中位数),多数人达不到平均值的水平。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本科生和专科生的收入中位数分别为5000元和3500元。毕业生在开始求职时,对薪酬的求职期望如果设定在此水平上,则求职成功的概率为50%。如果迟迟未能获得工作机会,就应该逐渐降低薪酬期望,因为毕竟有一半毕业生接受了工作,但收入在中位数之下。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最突出的特点是偏好经济价值和个人价值,其次比较重视单位性质和工作性质,对社会价值重视程度较低。除了期望收入,求职期望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期望单位。2021年,高校毕业生首选期望单位类型前三甲分别为:事业单位(31.4%)、党政机关(24.2%)和国有企业(22.0%),合计超过四分之三。实际上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这是不现实的,2021年实际就业单位类型排第一的是民营企业(占比35.2%)。2021年,尽管在毕业离校时有14.0%的高校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但是其中仅有15.4%的毕业生属于“无业可就”,其余的毕业生属于“有业不就”。对于“有业不就”的群体而言,保持一颗“平实之心”就非常重要了,因为它能够帮助毕业生调整个人心态,适当降低心理预期,接受一份市场和社会有需求的工作。所以“平实之心”非常重要,它能够提高求职效率。
      抱有“平实之心”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人都希望找到“好工作”,但“好工作”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而与个人的观念有关。企业生产的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个人的价值则体现在能够成为社会的需要。高质量就业意味着这份工作让人有满足感,让人有工作满足感的方式就是从事你自己认为伟大的工作,而通向伟大工作的方法就是爱上所从事的工作。有些人选择从事“三支一扶”,有些人选择参军入伍,有些人选择基层就业,有些人选择国家重点领域就业,虽然工作岗位和工作条件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些工作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拥有持久工作满足感的方法靠的是内在动力而非外在条件,比如能够帮助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获得感成就感和责任感等。抱有“平实之心”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勇于接受多样化的就业形态。从就业规模看,2023年全球就业市场的失业率居于高位。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23年趋势》报告指出,预计2023年全球就业的增长率仅为1%,全球失业人数将增加到2.08亿,全球失业率将达到5.8%。青年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从就业替代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不断加强,进一步恶化了就业问题。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兴岗位数量的增长趋势在放缓,而被淘汰岗位数量的增长却不断加速。从就业形态看,非标准就业成为全球就业市场的大趋势。在全球就业市场低迷、标准就业机会稀缺的情况下,非标准就业将是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实际上就是提醒大学生在无法获得理想工作的情况下,只要能自力更生、获得社会认可,即使是非标准就业,也应该考虑将其作为一种就业的选择。
      抱有“平实之心”需要提升个人的求职能力和就业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也预示着存在就业匹配问题。劳动力市场最有效的配置结果是每个人都恰好被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上。从能力匹配看,在34项有关学生学习和就业能力的增值评价指标中,2021年得分最低的六项(非排序)为:计算机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的了解、外语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财经素养能力,结果显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在经济全球化、数字经济兴起、创新驱动发展等市场需求大的指标上供给不足。
      (作者系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家国情怀
    优秀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家训形成,是培养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成长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的基本要素、重要保障
    □李公羽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眉山三苏祠时明确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三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苏氏家庭家教家风的养成与传承,对我们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启迪和激励警示作用。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之一,是一个人从家庭角度出发,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是个体对共同体的认同与责任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立足于诚信、修身、齐家,其理想追求定位为治国、平天下,其行为规范包括自身修养、涵养家风、孝敬慈爱、敬业明德、爱国奉献、天下为公等。新时代家国情怀是青少年成长、人才培养、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民族自信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动能,也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应当具有的共同价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古代先贤最早提出并充分论述的家国情怀。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连接,使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融为一体,必要时为“大家”的利益牺牲“小家”利益,以“精忠报国”为使命与责任,这也正是程母与少年苏轼就学习范滂的对话中展现出来的家国情怀。
      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根基;家国情怀是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优秀的家庭教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家训形成,是培养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成长为国家、社会的有用之才的基本要素、重要保障。三苏的世界,既有仰望星空的哲理思考和审美享受,又有脚踏实地的治国理政理论和从政实践,生动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长期以来,我们对三苏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哲学乃至改革理念欠缺系统梳理,同时也忽视了成就这一门三父子丰功伟绩的家教家风。纵观三苏家史可以发现,苏氏家族有严厉的家教、严正的家风、严格的家规以及严明的家训。这些都是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传承力量,也最富教化成效的宝贵财富。“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作为三苏家训,不仅使“一门三父子”名满天下,而且影响子孙,激励后世,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苏氏家庭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态度,是我们“这块土地上的文明培养出来的”,体现和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例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苏祠,明确指出“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家教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人才辈出;家教家风差,则往往步入歧途,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中,一些领导干部严重违纪违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家风败坏,“其家不可教”。领导干部的家风,绝非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党风政风的重要表现。这是由无数历史教训反复证明了的,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家庭家教家风问题重要性的直接原因。当然,我们绝大部分人不可能成为三苏那样名垂青史的人物,但应当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三苏家风,培养自己的子孙,成为像三苏一样正直仁厚、勤奋刻苦、廉洁奉公的人。因此,学习三苏,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家国情怀,真正认识到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党的重要文献,明确提出要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把家教家风建设提高到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目的是要求全党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三苏家风家训为榜样,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与国家休戚与共,以天下为己任。全体党员都要加强自身修养,涵养家风,孝敬慈爱,敬业明德,爱岗奉献,涵养浩然正气。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明确的指示,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妇联和共青团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乃至社区服务等职能部门,更应当把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列入常规工作,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密度的教育监督管理网格,澄清那些认为家庭教育是个人事务、家教问题是家庭琐事的错误思想,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教育和激励全社会共同行动,坚持家教传承,保持和发扬中国人绵延数千年的家国情怀。
      (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