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天下
《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发布
生态环境部将严厉打击环评造假行为
-
●环评是约束项目和园区准入的法治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工作的生命线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 高敬)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29日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加强高压严惩态势,严厉打击环评造假行为。
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友宾介绍,日前,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法院对山东锦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环评造假案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4名被告人为牟取非法利益故意提供大量虚假环评文件,被判刑并没收违法所得。这是刑法修正案(十一)施行后,环评造假入刑司法实践的重大突破,也是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标志性成果,表明了生态环境部门、司法部门对环评弄虚作假“零容忍”的态度和依法严惩绝不姑息的决心。
环评是约束项目和园区准入的法治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环评文件质量是环评工作的生命线。刘友宾说,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门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健全监管机制、实施智能查重、强化靶向监管、开展专项整治、加大处罚力度、推动刑事司法衔接,严惩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
他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持续对环评违法行为加强高压严惩态势。加强环评从业异常情况预警,指导各地实施靶向监管,对情节严重、涉嫌环评造假犯罪的,移送公安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落实好环评监管长效机制,全面加强环评文件质量监管。加快修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完善管理体系,切实筑牢源头预防第一道防线。
据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 高敬)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29日表示,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保持改善态势,年度改善目标顺利完成,但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
他是在生态环境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出这一表示的。当天生态环境部发布了《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和《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2022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空气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同时,管辖海域海水水质、土壤环境状况、城市声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
《2022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趋好。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总体保持改善趋势,优良(一、二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1.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面积比例为8.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介绍,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渤海入海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状况为轻度污染,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还存在劣四类水质;辽东湾、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等近岸海域还存在重度富营养状态的情况。
蒋火华说,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难度明显加大。一是部分地区个别时段PM2.5问题依旧突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秋冬季大气污染依然较重,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仍时有发生。二是水生态环境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区域汛期污染问题突出,黑臭水体从根本上消除难度较大,一些重点湖泊蓝藻水华仍处于高发态势,入海河流断面总氮浓度同比上升,局部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存在。三是局部地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物多样性下降的总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蒋火华表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下一步,必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环境质量改善的势头巩固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