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
-
扫一扫,看“中国式现代化100问”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从全人类的视角去看待发展,西方文明形态的立足点是单边主义的“西方中心论”,从“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发展
●和中华传统文明形态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主要表现在社会制度“新”、生产方式“新”和指导思想“新”
10问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和西方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不同在哪里,新在何处?
答:
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与鲜明特色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区别于西方文明形态的本质属性和外在表现。
从本质属性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有机结合,而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则以资本为本、以资产阶级为中心,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物化。在政治文明上,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相统一,而西方则是党派政治、金钱游戏,把投票选举当作民主的全部;在精神文明上,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强调以集体主义为核心,主张开放包容,而西方则是秉持理性经济人基础上的个人至上。
从外在表现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和西方文明形态有着巨大区别。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追求,从全人类的视角去看待发展,而西方文明形态的立足点则是单边主义的“西方中心论”,并从“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塑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忠实继承者、坚定实践者、创新开拓者。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不仅从未停止对社会主义新文明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对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的批判和突破。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是世界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基因里始终蕴含着“兼济天下”的文化禀赋与“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的高度和广度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全面深刻阐释,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宏阔的文明视野和宽广的世界眼光。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勇于承担大国的责任与使命,在对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关切中,为世界文明发展前景提供的全新选择。这一历史新路也将重新塑造各国现代化文明的发展进程,重新定义人类文明交往的思维存在,重新开启世界文明赓续的前进方向。纵观当今世界上西方发达国家走向文明的进程,无不伴随着野蛮掠夺和殖民统治,给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这种将自身文明进程建立在牺牲其他国家利益基础上的“西方中心论”模式,不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不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依靠“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独立自主探索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等,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种立己达人的包容性及和平发展道路,既造福中国又惠及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新希望。
总的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与实践,为从整体上消解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弊端提供了解决路径的示范。具体来看:在整体发展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将推动我国全体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发展目标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在精神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仅促进物的全面丰富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发展上,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1问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传统文明形态相比,新在何处?
答:
从建党百年之际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到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强调“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再到党的二十大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党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认识和理解一以贯之、步步深入。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中华传统文明形态比较,“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制度“新”,生产方式“新”,指导思想“新”。
一是社会制度“新”。制度决定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关乎文明,制度上的差异是决定文明形态差异的根本。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有别于我国古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类文明新形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宗旨所在。人类文明新形态所蕴含的人民至上的价值意蕴,对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是生产方式“新”。任何文明形态的生成逻辑都基于一定的生产方式,文明形态的发展水平也标志着人类社会生存方式的发展变化。生产方式既包括生产力内容,也包括生产关系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结构和上层建筑等各种社会现象。人类文明新形态对应的生产方式基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等技术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相对高度发达。中国社会传统的文明形态,则是基于当时中国社会农业生产或传统工业生产对应的农业文明形态和工业文明形态等,相比之下彼时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有着根本上的差异,这是理解文明新形态之“新”的关键。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内生出来的,是实践成果,是文明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化道路的特征影响甚至决定着文明形态的特征。
三是指导思想“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起来的文明形态,有别于中国古代主要基于儒家思想并以“礼”为核心建构的伦理道德文明形态。中国社会自古以家庭、家族、家乡为单位,深受家族宗法观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传统文明形态的形成和构建,形成了“家国同构”的格局。家国情怀、集体主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是中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弘扬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创了“两个结合”基础之上的中国式现代化,也由此促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体现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和中华文明的自我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所激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也因中国实践而大放光芒。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新高度。
这种“新”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很简单,物质决定意识,这种文明形态之新是由伟大实践决定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总之,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新”,就在于它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文明形态上对中华传统文明形态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或完全抛弃既有文明成果,而是一种继承发展基础上的超越。这种“超越”本身也不是完成时,而是一个进行时,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向前推进,由其现实建构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必将在内容和影响上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感谢南京大学教授方蔚林作答)
四川日报·川观智库 四川省委党校 西南财经大学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