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国际表达的有益探索

    ——电影《平教之路》观后

  •     

    □孙梓文

      电影《平教之路》以传承弘扬“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世界乡村改造运动创始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晏阳初在一战战场为中国劳工提供扫盲服务展开,讲述了晏阳初致力于平民教育事业的一生,展现了晏阳初高尚的教育精神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爱国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激情燃烧
      纵观全片,晏阳初身上体现了中华儿女浓烈的爱国之志。这种爱国之志在异国他乡时更为珍贵,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更为难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身上,体现为骨、为本、为心。在一战战场上,他发现了中国劳工的“愚贫弱私”,也发现了最大的矿是人的“脑矿”,所以发誓把开发国人“脑矿”作为毕生事业。
      影片充分展现了晏阳初学贯中西的平民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平民教育的“平”字,一定给了晏阳初很多的打动和灵感。教育乃一国之本,晏阳初有着更为深沉的思考,那就是以祖国强为强,以人民强为强。他决意回到国内,开始一生“不做官不发财”的人生追求和教育实践。
      全片梳理了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来源和演进,讲述了“三大方式”“四大教育”“六大建设”的初衷和理想。其平民教育思想亦影响着全世界。“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从此,一个博士“大人物”,用一生去办一件“小事”,直到把“小事”办成举国之大的“大事”,甚至世界之大的“大事”。
      为充分表现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脉络和形成演进,影片讲述了他实事求是推行的乡村实践。凡能行教育之事,不分城市、乡村,尤其重视乡村改造运动,这对中国革命和当代乡村振兴的启示意义已是题中之义。
      基于内心坚守的爱国之志和理想主义,他一生的平教运动实践,有着西方的方式。这外在的逻辑与形式,得益于他汲取的西学。它与晏阳初血液中流淌的中华文化互为表里,相互成全,也给了中华文化国际表达的有益启示。

    国际视野与故土情怀的交织生辉
      影片开始,直接把人物推到特定背景——战火纷飞的一战战场。在这里,晏阳初用他渊博的学识以及世界眼光与格局,发现了一条强国之路,并由此开启了用全人类的眼光打量教育事业。
      影片没有表达晏阳初的乡情乡思,而是间接地把乡情乡思刻入了同胞心田。这种侧面描写的神来之笔和情怀彰显的间接调控,很好地中和了晏阳初对中国及世界的思考,那就是从“人”开始,去寻找救国兴国之路。
      从长沙,至烟台,经杭州,过武汉,赴定县……甚至被迫又远赴国外。但一辈子形成的思想,从未改变,只是他的足迹有了更长的延伸。他行走于世界各地,张扬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神采。

    叙事张力与剧情冲突的合理叠进
      晏阳初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丰功伟绩的一生。在90分钟里如何呈现?显然,剧作者和导演下了一番功夫。既借鉴了传记电影的片段选取,又诠释了电影的基本章法。影片选取从一战到抗战爆发作为时间节点,空间则从一战战场过渡到国内再到国外,很好地处理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也便于集中演绎平民教育思想诞生的初心之志、推而广之的筚路蓝缕。
      电影有效地避免了传记电影的天然缺陷,那就是平铺直叙或概念解说。创导者没有使用纪录片的形式,而是调动一切电影技术,剧情推进亮点纷呈:一战战场和抗日烽火,土匪劫道与武术对抗,甚至包括缠绵温馨的爱情故事、志同道合的同事友谊以及情感真挚的群众回应,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当看到那只离去的孤帆,联想到电影中交织的战争场面,不免生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强国之志,萦纡心头,挥之不去。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