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防灾减灾网 成都筑牢安全防线
-
2023年3月,成都市举行“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五联机制”试点启动仪式。2022年10月,成都市专业救援人员进行应急救灾帐篷搭建演练。成都市2022年防汛应急演练现场。
□腾跃 (图片由成都市应急管理局提供)
今年5月12日是第15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其间,成都市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主动避灾避险的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国家区域应急力量建设。
近年来,成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实抓细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织密织牢安全防护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锚定方向 构建防灾减灾规划体系
防灾减灾,重在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021年,成都市全面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以下简称“风险普查”)。截至2022年底,成都全面完成应急、自然资源、地震、住建、气象等各主要行业致灾因子、承灾体等相关数据调查工作,形成风险普查数据1800万余条。风险普查成果汇集了成都市绝大多数涉灾行业部门的风险普查数据,这在历史上是首次。
通过风险普查,成都完成了重大历史自然灾害灾情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区划与防治区划,应用普查成果完成了51个镇级片区应急体系专项规划编制。此外,通过“边普查、边应用、边见效”+边创新的方式,成都探索普查成果运用,完成非煤矿山自然灾害设防达标与致灾危险性评估。同时,形成重大历史自然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报告与图集、单灾种和多灾种风险评估报告等。
防灾减灾不仅是应急之举,更应是长久之计。近年来,成都市科学构建防灾减灾规划体系,构建完善成都市应急预案体系,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和各项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2022年,成都开展了应急避难场所综合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数据更新工作,对全市数据开展抽查通报,指导区(市)县组织应急避难场所维保单位完成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信息更新,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工作组对区(市)县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开展考评。截至2022年底,全市纳入信息化管理的应急避难场所共计2300余个。
防灾减灾,机制优化是保障。成都持续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抗救职责体系,不断完善单灾种防灾减灾体制机制。2022年,成都印发《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防震减灾救灾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强化气象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工作的通知(试行)》,深入推进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气象灾害以及地震灾害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同时,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携手,逐步推进四市应急管理公共服务共享。
多措并举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今年3月10日,成都市“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五联机制”试点工作会议提出,成都市将在锦江区、新都区、崇州市等8个区(市)县启动联防、联训、联调、联战、联勤“五联机制”试点。成都将围绕提高灾害风险抵御能力,最终形成全市“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即以区域中心消防站为主、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构建成都特色“一主两辅”队伍联动工作模式。
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根本。近年来,成都统筹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基本形成“5+1”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维修加固城乡老旧房屋1900余栋。“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成都已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23个,全市所有镇(街道)均设置应急物资储备站(点)。在成都东、南、西、北方位设置4个市级救灾物资前置储备库,共计储备10类5万余件救灾物资。
成都持续提升强化科技信息支撑能力,以新技术新手段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推进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建设。截至2022年,成都建成覆盖全市14个涉林区(市)县的林火卫星遥感及地面视频监控系统,森林火灾瞭望监测覆盖率提高至90%。在2021年开展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基础上,成都目前已在600多公里燃气管线、200多公里供水管线、多座桥梁和部分人员密集场所等部位示范建设安全感知设备,汇集百亿条城市安全感知数据。
同时,成都市各灾种主管部门定期开展会商研判,于每月初形成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汛期前形成全市汛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提醒成都市减灾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各区(市)县做好防范应对工作。截至目前,今年共制作印发13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报告。
聚焦基层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5月23日,成都市武侯区华兴街道南桥社区城市安全体验馆里,许多市民正现场沉浸式体验厨房灭火、烟雾逃生、结绳训练等自防自救项目。该馆于2019年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以体验场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截至今年4月共接待群众8万余人次。
作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南桥社区还打造了应急管理指挥中心、一级微型消防站等。截至目前,成都已建成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1个,实现23个区(市)县全覆盖。此外,还建成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9个,市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1223个。
近年来,成都市深入推动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2022年,成都出台《关于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持续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着力提升基层风险排查、信息报告、动员引导、警戒疏散、抢险救援、事态控制六大应急能力。同时,该市还印发《关于做好“5+5”工作赋能支持微网格和推进应急力量进网入格的实施方案》,建立“网格发现、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常态长效应急管理治理工作机制。
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科普宣传、实战演练是必要手段。在2022年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成都市各区(市)县学校、机关、企业等各行各业组织开展消防安全、防汛抢险、地震避险等应急演练1000余场,参与人次达40余万,有效提升了市民群众灾害应对能力。
为加强安全生产、消防等工作的社会监督,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事故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举报中来,成都市还出台《成都市安全隐患举报奖励办法》,营造全民共筑安全防线的浓厚氛围。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今年将进一步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科学布局基层应急减灾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持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不断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