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珠峰密码”
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之际中国科考队再次登顶开展科考
-
5月23日,科考登顶队员在珠峰峰顶展示国旗。 新华社特约记者 拉巴 摄
23日,肩负2023年珠峰科考使命的13名科考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人类首次登顶珠峰70周年之际,中国珠峰科考继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
当日凌晨3时,科考队员从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历经8小时攀登,抵达海拔8830米的世界海拔最高自动气象观测站点,并完成气象站零部件升级的全部工作。
12时30分许,所有科考队员顺利攀登至海拔8848.86米的珠峰峰顶,采集雪冰样品,用于大气污染物特别是新型污染物的观测等研究。
2023年珠峰地区综合考察研究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一部分。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在珠峰及其附近地区开展多项科考研究。
“今年科考具有更大的学科涵盖面,仪器设备也更加高端,特别是和探月工程合作创新的新型电池,为峰顶极端环境仪器设备运行提供可靠能源供应。”2023年珠峰科考现场总指挥安宝晟说。
“自动气象观测站维护升级,重点考虑了极端环境下电池续航问题,在海拔6500米以下新增降水量观测,以获取更全面的梯度气象观测资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赵华标说。
处在地球之巅的珠峰地区是感知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哨。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说,雪冰样品将为了解珠峰地区气候变化历史提供丰富的信息。
“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等系列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
近年来,珠峰科考不断取得新突破: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利用直升机和浮空艇新平台首次对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测量……
“珠峰科考已实现从‘我要征服你’到‘我要了解你’的思路转变。”姚檀栋表示,中国在冰川变化、气候变化、生态变迁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已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
“2023年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内容,相信越来越多的‘未解密码’将被‘破译’。”科技部副部长、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萌说。新华社记者 曹槟 陈尚才 田金文
(新华社拉萨5月23日电)
解疑
我们为什么要在地球之巅科考?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也是鼎鼎大名的世界最高峰。研究它对我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攀登珠峰的科学家们具体在研究什么?
作为世界最高峰,珠峰独特的地位和地质、生态结构,使得研究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这座山峰本身。而攀登珠峰正是获取研究珠峰一手数据的最佳机会。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攀登珠峰的科学家们要做些什么?通常来讲,为珠峰“测身高”是众多任务中最受关注的一个。此外,珠峰和南北极一样,都具有独特的生态结构,因此这里的生态变化也被视为全球环境变化的“试纸”。科学家们通过研究珠峰的生态环境、植被分布的变化,冰川形态、规模和储量变化,来为全球的生态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一手的参考。
在海拔8830米的地方设自动气象观测站,意味着什么?
2021年以来,珠峰科考专家克服重重困难,在珠峰北坡的高海拔地区陆续建成运行8套自动气象观测站,最高的一个站点建在了海拔8830米处。
8830米建气象观测站是什么概念呢?
首先,这意味着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观测站,完成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气象科学考察工作。另外,极高海拔区域的气象观测资料在全球范围也十分匮乏。因此,这一举措对填补全球范围内的气象记录空白也有不小的贡献。
气象观测正是本次珠峰科考,也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的重要内容。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珠峰科考总指挥姚檀栋院士介绍,2023年珠峰科考将聚焦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珠峰极高海拔环境如何变化、珠峰环境变化与西风-季风如何相互作用、珠峰地区未来环境如何影响亚洲水塔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据介绍,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此前在珠峰的科学考察活动已收获“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影响”“巅峰海拔的强烈升温”“巅峰海拔的冰雪融化”“珠峰地区人体生理的特殊反应”“珠峰地区变绿的生态过程”等多个领域一系列科研成果。
(据新华社)
对话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
将开展对希夏邦马峰和卓奥友峰的科考
记者:第二次青藏科考的使命是什么?
姚檀栋: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对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气候变化影响深远。开展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对于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记者:除珠峰外,未来是否有对其他高山开展科考研究的计划?
姚檀栋:除了珠峰以外,青藏高原地区及周边还有十余座超高海拔山峰,这些高山会形成一种汇聚效应,共同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然而这个影响过程是怎样的?目前还基本上是人类认知的空白区。
因此,我们也将启动对其他高山的科考。今年珠峰科考之后,我们将开展对希夏邦马峰和卓奥友峰的科考,通过开展更多高山科考,探究高山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作用。
新华社记者 张泉 曹健(据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纵深
60多年登“峰”史
只为寻求科研领域“中国答案”
上天、入地、钻海、登山,中国科学考察的“探针”,近年来一遍遍触摸人类未知的时空和领域。
1960年5月25日凌晨,我国登山队员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登上珠峰峰顶,五星红旗首次插上地球之巅。6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登山者和科研人员来到梦寐以求的珠穆朗玛,用脚步丈量她的高度,用科学的态度认知她的神秘,不断给出科研诸多领域的“中国答案”。
再攀高峰:解开珠峰科考“新宝藏”
今年珠峰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已架设在海拔5200米到海拔8830米的8套气象站进行维护和技术升级。
另一突破便是时隔近60年后再次发现喜马拉雅鱼龙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青藏科考队在定日县岗嘎镇南部三叠纪曲龙共巴组的至少三个层位岩层中,发现确定无疑的脊椎动物骨骼的化石。从骨骼结构上判断,正是喜马拉雅鱼龙化石,这距上一次找到三叠纪喜马拉雅鱼龙已过去近60年,科研人员将尽量还原两亿年来高原的生命演进史。
稀有金属资源分队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吴福元院士介绍,“青藏高原矿产资源丰富,我们在珠峰地区发现了以琼嘉岗锂矿为代表的稀有金属矿产。珠峰科考能为进一步揭示喜马拉雅地区稀有金属矿产的分布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科考分队利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无人机开展大气温室气体的连续观测,以精准估算青藏高原碳源汇现状;古生物科考分队将在珠峰开展孢粉研究,首次探寻海拔6000米以上地区孢粉里的“独特密码”……
成果不断:“珠峰密码”正被逐步破译
珠峰是地球之巅,珠峰地区是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前哨。全球变暖对珠峰冰川的影响如何,是当前国内外科研人员和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
“我们刚从珠峰6500米处钻取了一支新的冰芯样品。”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康世昌兴奋地说,冰芯将为了解珠峰地区气候变化历史提供丰富的信息。
康世昌说,从全球范围来看,冰川退缩和融化十分普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珠峰地区及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相对较慢。根据我国科学家钻取的珠峰冰芯记录显示,珠峰地区大气中人类来源的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自工业革命以来呈增加趋势。
“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与世界其他地区紧密相连,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说,“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冰川雷达测厚仪、大气湍流观测系统等系列先进仪器的使用,有力提升了观测精度和探测水平。
生态系统与碳循环分队长、中科院院士朴世龙介绍,在珠峰地区持续开展温室气体变化科考,将更全面地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环境变化的联动,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作出更多贡献。
近年来,珠峰科考多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架设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动气象站,首次获得科考和登山运动员在不同海拔适应期间的健康数据和样本,利用直升机和浮空艇新平台首次对珠峰地区二氧化碳、甲烷的垂直分布进行测量……
“2023年珠峰科考是第二次青藏科考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的重要内容,相信越来越多的‘未解密码’将被‘破译’。”科技部副部长、第二次青藏科考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萌说。
新华社记者 曹健 林建杨 陈尚才 张泉田金文 曹槟
(据新华社拉萨5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