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成都
特色团扇、油纸伞亮相会场内外
一扇一伞 不见不散
-
参加世界媒体大会的嘉宾体验制作油纸伞。 成都大运会执行委员会供图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雷倢 肖莹佩
成都大运会世界媒体大会会场内,150把造型时尚、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都特色的团扇被送到媒体记者的手上。
记者看到,团扇上有两朵花,一朵是芙蓉花,另一朵是月季花。芙蓉花代表成都,月季花代表北京,象征着北京冬奥会精神的传递。在扇面的顶部还有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团扇都是成都市民自发制作的,全部由热爱钩针、热爱生活的女性亲手制作,包括3名残障人士。
“我们想将团扇呈现在全球媒体朋友面前,传递成都市民的心意。”成都市武侯区玉林街道玉林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向万军介绍,“爱成都迎大运”团扇志愿者招募活动消息发出后,共招募到300多名志愿者。
为什么要送团扇?参与团扇制作的志愿者吴秀梅介绍,“希望通过手工制作的团扇,向参会嘉宾传递‘团圆’‘不见不散’的美好寓意,让各国来宾感受到成都市民的热情以及对大运会的期盼,并记住成都这座城市。”
会场外,一把把泸州分水油纸伞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吸引了媒体记者的目光。
“记者平日工作辛苦,伞可以遮风挡雨,有呵护之意。”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毕原绅表示。
现场,毕原绅展示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他介绍,分水油纸伞取材于天然的楠竹、岩桐木、皮纸和桐油,每道制作工序都富有艺术性,且复杂、精细。单是其中的一道工艺——“满穿伞”,就要用五色丝线穿、渡2000多针。制作一把伞须经锯托、穿绞、网边、绘画、印刷、糊纸、扎工、幌油、箍烤等90多道工序,并用当地桐子经特殊熬制的熟桐油浸泡,使用上百种工具制作而成,一把伞反复撑收3000次不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脱骨,伞顶五级风中行走不变形。
接下来,毕原绅还将尝试把大运元素和标识放入伞面中,“如果有机会,我们也希望油纸伞出现在大运会的赛场外,向全世界大学生运动员展示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毕原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