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品牌“成都手作”创始人汪勇
为非遗产品做一次营销
-
“成都手作”非遗产品。成都锦江区“东门市井”非遗特色体验街区现场展架。
□丛雨萌 徐玮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成博
成都锦江区“东门市井”非遗特色体验街区,附近的市民总喜欢在闲暇时前往逛逛。在这里不仅可以淘到一些老玩意儿,还能看到不少传统手艺。这个好玩的地方,是遵循成都市非遗公共品牌“成都手作”品牌战略建立的首个非遗特色体验街区,汇聚了川渝地区400多种非遗美食和700多个非遗工艺美术品,包含蜀锦、蜀绣、银花丝、成都漆艺、竹编等为代表的成都非遗“五朵金花”。
“成都手作”,是一个非遗品牌,更是一种运营模式。它以品牌赋能产品,以跨界融合理念创新产品,以传统工艺项目为抓手,创建“线上+线下”新消费体验场景,打造了“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互联网”的文旅农商融合新模式,帮助解决非遗传承发展中的思想观念、传承人生存、各自为战、品牌知名度低、市场风险承担等问题。凭借“成都手作”模式,创始人汪勇顺利进入“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30位提名人行列。
对接非遗传承人656位
汪勇,从事品牌策划已经十多年。6年前,他创建老伙记团队,把营销策划的对象对准了非遗。作为一名“70后”,汪勇对四川的传统手工艺还保留了不少记忆。然而伴随着工业化浪潮,曾经蕴含匠心的手作渐渐成了落后生产力的象征,那些给儿时留下甜蜜记忆的“转糖人”“三大炮”渐渐少了踪迹,手艺人守着传统好手艺,却鲜有用武之地。在汪勇看来,这不是传统手艺不行了,是没有适合当下的运营模式。
于是,汪勇以“弘扬匠心精神,传承非遗技艺”为目标,利用自身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渠道方面的专业经验优势,带领团队以文旅融合创新模式开展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工作。
几年来,汪勇带着团队深入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共计150多个区(市)县村镇,行程7万余公里,深度调研非遗项目503个,对接非遗传承人656位,与464位非遗传承人合作,建立了详尽、真实的非遗数据资料。这些产品,每一个他都会让经销商测试,如果产品不稳定,一年后就会被淘汰。
在调查中汪勇发现,很多技艺精湛且文化底蕴深厚的非遗产品,市场价值和市场需求都不高。个中原因,他认为是缺乏“创新与营销”。“老传承人不喜欢创新,不愿意在产品造型或功能上做进一步的改变,也不愿意主动拥抱市场。”而“成都手作”的品牌模式恰好从这点出发,将开发、销售等环节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非遗传承人只需要精进自己的技艺,呈现新的创意即可。
在此背景下,“成都手作高校创意设计联盟”很快成立。这个联盟旨在推动传承人与设计机构达成合作,形成“渠道+传承人+创意设计机构”的合作闭环。通过真实市场调研获取传承及创新难题,线上线下消费渠道获取市场反馈和需求,很快,创新开发的非遗产品陆续出炉。
“酒香也怕巷子深”,深谙此理的汪勇,又成立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这个中心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非遗产品,还能过足眼瘾,触摸非遗的美好。
老手艺也能有新生机
首次试水,效果不错。2020年,成都市非遗公共品牌“成都手作”成立,全面开启“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互联网”的文旅农商融合新模式。
成都的区级非遗李小毛铜壶,传承多年一直被消费者看作艺术品,市场化困难。换个思路行不行?汪勇团队通过脑力碰撞,以“成都礼物”的形式推出成都公共品牌合作款“成都手作李小毛铜壶”,线上线下多渠道组合销售,再加上传承人对话、短视频记录、直播宣传等形式做实“一物一人一精神”的品牌价值,将匠心精神和手作魅力融入产品,提升产品附加价值,最终让铜壶获得市场青睐。
这些年,“成都手作”营销的不只有李小毛铜壶,周光兴菜刀、军屯锅魁、钵钵鸡等看上去平平无奇的产品,在讲好传统文化的故事之后,纷纷逆袭成为网红产品。
“成都手作”的体验场景也越来越多。东门市井非遗街区、安仁古镇、平乐古镇、成自泸高速服务区、西博城等,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在线上,淘宝、京东等平台也纷纷搭起了“四川非遗商城”“成都非遗馆”“老伙记非遗馆”等销售平台,突破了非遗产品销售的地域限制。截至目前,汪勇团队已创新开发了392个非遗产品,销售非遗产品约1100种,已为非遗传承人实现增收3.41亿元。
不仅如此,“成都手作”的模式还引入甘孜州、凉山州,建立了“甘孜手作”“凉山手作”品牌,为民族地区“非遗+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为传统文化创新,打造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全国示范案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接下来我们还希望把‘成都手作’模式推广到川渝其他地方,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汪勇表示。
汪勇
非遗品牌“成都手作”创始人。他以品牌赋能产品,以跨界融合理念创新产品,以传统工艺项目为抓手,创建“线上+线下”新消费体验场景,打造了“品牌+项目+传承人+产品+旅游+互联网”的文旅农商融合新模式。在“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评选中成为30名提名人之一。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