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藏山溪的引水工程 近700年的“存续之道”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邵明亮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15
    申遗成功时间:2018年8月

    工程档案
      姜席堰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境内,始建于14世纪元朝至顺年间(公元 1330—1333 年),工程兼有引水、排洪、排沙和通航等综合功能,至今仍灌溉着3.5万亩农田。
      立夏之后,江浙一带降雨增强,江河水量大增。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的灵山江,江水盈盈。在灵山江流经的龙洲街道后田铺村,有一座古代水利工程,名为姜席堰。在2018年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以前,姜席堰名不见经传,默默深藏在湍急的山溪之中近700年。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姜席堰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工程的典范,不仅具备传统水利天人合一的理念,更蕴含可持续灌溉的智慧。

    治水之道
    利用江中沙洲设计堰体
    体现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治水理念
      “灵山江是典型的山溪性河流,水量丰富、水流很急。”龙游县林业水利局高级工程师周土香指着江面说,在建造姜席堰前,这种山区河流对两岸百姓的生产生活来说隐患不小。
      灵山江是龙游县境内衢江的第一大支流,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溪流暴涨暴落、时隐时现。在姜席堰建成前,灵山江江水滔滔不绝,却不能加以利用。在汛期,江水四处漫延,给农田造成巨大破坏。
      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1333年),当年在龙游任达鲁花赤(元朝官职,意为督官)的察儿可马主持兴建了这个工程,由上堰、下堰两部分组成,上堰称为姜堰,下堰称为席堰,合称姜席堰。
      周土香介绍,水利工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选址,坝址选择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如何在暴涨暴落的山溪性河流中修建堰坝?
      “答案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当地水利专家介绍,古人利用江中的沙洲,将堰体设计为上堰和下堰两部分。两堰引水与拦河修建一座大堰相比,大大降低了工程建造难度,堰坝的建造就地取材,用鹅卵石干砌,堰内嵌入松木框,使结构更加稳固。
      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对姜席堰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它是古代山溪性河流引水灌溉工程的典范。姜堰是主体堰,位于灵山江的主航道,主要作用为抬高水位,使部分江水沿着支流进入引水渠道,用于灌溉,如遇丰水期,超过堰体的河水将直接流入灵山江下游;席堰属于支流堰坝,目的是将江水导入下游干渠,并将多余水量排放至灵山江下游,起到泄洪的作用。
      周土香说:“姜席堰这种尊重自然,顺应河势、水势,不过多人为干扰河流的生态治水理念,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应用,这正是姜席堰主要的技术特征和价值。”

    存续之道
    有科学的建造工艺和坚硬的结构
    还有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
      “科学的建造工艺、坚硬的结构是姜席堰得以存续至今、仍能发挥多种效益的基础。然而,如果仅凭这一点,它也不能持续运行近700年。”龙游县史志办原主任黄国平对姜席堰颇有研究。
      一方面,姜席堰建筑材料以当地松木、鹅卵石为主,堰脚采用松木框架结构,即当地百姓俗称的“牛栏仓”,与现代合金网袋抛石结构原理相同,在现代水利工程基础防冲处理和防汛抢险中得到广泛应用。
      另一方面,黄国平表示,姜席堰能够持续运行近700年,还在于它的管理制度。他清晰记得,在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专家组对姜席堰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进行现场考察评审时,不少专家表示:姜席堰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了工程的可持续利用,对当代水利工程管理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
      姜席堰自14世纪建造以来,一直采取“官督民办”的管理方式,至16世纪末已形成了固定的岁修制度,设有分堰节、开堰节。清代设有堰工局,实施“堰长制”,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下,由乡绅具体负责堰渠维修、管理经费、制定章程等事宜。这种管理方式延续至今,保证了姜席堰的可持续运行。
      “当时的‘堰长制’与现代的河长制类似,这种官方与民间结合的工程管理体制,体现了受益群体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是近700年姜席堰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周土香说。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姜席堰进行修护。
      如今,姜席堰有干渠4条,全长18.8公里,支渠15条,全长30.87公里。姜席堰灌区总面积3.5万亩,是龙游县重点产粮区。此外,姜席堰还为灌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