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平凡岗位创造不凡业绩

  •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底伊乐 付真卿
      作为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本次大会命名的“成都工匠”,有的十年如一日磨练技艺,不断突破极限精度;有的夜以继日苦练“内功”,在各类技能赛事上大显身手;有的胸怀壮志攻坚克难,把经验和技术无条件分享给同伴……他们生动诠释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电线和烙铁就是我的乐器,航修一样可以成为我的舞台。”从小有着音乐舞台梦的“成都工匠”代表、“航修人”凌曦在台上讲述自己的故事。
      连续6年,凌曦不断想方设法提升自己。建立全厂首个精密偶件自动测量系统,发明十余件小工装,创造经济价值数百万元。此外,她还参与建成了全国首个全自动化的信息共享油液颗粒检测系统,检测效率提升8倍,每年为工厂创造效益近4000万元。“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技能报国’这四个字的意义。”凌曦说。
      “成都工匠”代表、中电天奥有限公司的韩沁松是一名“玻璃灯工”,“虽然被称为‘玻璃灯工’,但我们的产品和日常所见的玻璃和灯泡有天壤之别。”韩沁松所做的灯是用特殊玻璃材料烧制的铷泡,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卫星导航、军用民用通信及国防装备等领域中的高精度授时,“如果说原子钟是尖端装备的心脏,那么原子钟里的铷泡就是心脏中的心脏,而我们的技能水平,决定了铷泡的质量。”
      在这个岗位上,韩沁松一干就是15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条路很艰辛,也很寂寞。一个人每天要面对700摄氏度—1200摄氏度火焰的炙烤,一个烧制动作要反复练上几个星期、几个月,直到手部练出肌肉记忆为止。“全新产品的烧制方法全凭我们自己摸索,在反复实验中攻克难关。”韩沁松说,“芯片级原子钟”顺利实现量产,成功填补了我国毫瓦量级原子钟量产的空白。
      “从汽车机电维修的初学者,到如今成为保养技师、首席诊断技师,每一次维修都是一场比赛。”“成都工匠”代表、四川华星锦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汽车维修工杨斌介绍了他的“赛场梦”。
      “为了不让同一个故障难倒第二位工友,从2016年开始,我带领200多位工友收集整理了4000多例典型的维修案例,参与了国内首个企业技术问答论坛平台的搭建。”被工友们称为“汽修小百科”的杨斌想帮助更多人解决实际难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