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和兴趣爱好完美结合,享受文化大餐的机会更多了

    追剧看戏 文化消费甘之如饴

  •     

    坚决打赢促消费扩内需攻坚战
    新青年消费观

    【人物名片】
      文艺青年:田怡 28岁
      职 业:四川大剧院员工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兰珍

      5月2日晚,四川大剧院4楼员工办公室,距离话剧演出开始还有10分钟,田怡抱起相机、背上镜头,轻车熟路地走到观众席最高处的廊桥,准备摄像、拍照。田怡从事剧目宣发,工作内容之一是为每部剧拍摄,以便后续统筹或留存。

    喜欢追剧
    台前幕后体验演出魅力
      28岁的田怡来自甘孜,已在成都生活3年。这里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展览、戏剧、演出层出不穷,让本就爱好看剧的田怡欢喜不已。
      来成都之前,田怡就已开启追剧之旅。“以前我经常到成都看剧,遇到喜欢的剧目还会跟着演出到处跑。”田怡说,之前每年花在看剧上的费用不少于2万元。“为爱好花钱是对生活的奖励,不能少。”
      翻看田怡的相册,有不少是她在国外看音乐剧、舞台剧时拍的剧照。“2019年11月,喜欢的音乐剧在韩国上演,我提前两个月抢票。”田怡回忆,当时她在韩国待了5天,有3天在观赏音乐剧。这场追剧之旅花费近万元。
      自从在四川大剧院从事市场宣发工作,田怡享受文化大餐的机会更多了,“工作和兴趣爱好完美结合。”今年以来,演出市场陆续复苏,四川大剧院每周至少有一场演出,田怡经常周末加班。但能在工作时欣赏精彩演出,台前幕后体验演出的魅力,她甘之如饴。
      因为工作便利,田怡在看剧上的开销,从占总收入的一半减少到三分之一。她用省下来的钱,买热点网红文创产品。在她的家里,可看到3个展柜的人物徽章、占据整条沙发的玩偶等。“我收集的宝贝可以开一个小型的戏剧博物馆了。”

    爱上戏曲
    有空就去听戏还报班学戏
      如何保障兴趣消费?田怡表示,与老一辈喜欢节流相比,她更倾向于开源。在本职工作之余,她经营着一家网店,还是B站的UP主,“多元收入保障了兴趣消费。”
      四川传统戏曲在业内大放光彩,田怡被深深吸引。近段时间,只要有空,她就到茶馆、剧场听戏。她发现,如今喜欢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剧场,花钱买票听戏的年轻人几乎占了一半。”究其缘由,田怡与戏曲演员讨论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戏曲自身发展,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年轻人更能接受;另一方面,相比演唱会、话剧等,戏曲的票价低,“花一杯咖啡的钱,就能听一场美妙的高腔。”
      为了更好地理解戏剧表达,田怡花钱学戏——每周一节课,每节课1.5个小时,她报名学习半年。“之前3年追剧少了,花销减少,于是积攒一笔‘尝新’基金,今年会‘报复性’消费。”她介绍了今年的计划:5月到北京听京剧、7月到国外看舞台剧、9月到上海看德国剧团的音乐剧。
      田怡认为,喜欢的演出每场都很珍贵,值得投入,“新鲜事物、美好生活以及心之所向,值得花时间、金钱、精力去投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